【本報綜合報導】網路日益發達,收發E-mail幾乎可說是現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用電子郵件的人,有個符號一定不陌生,那就是「@」。全球各國對這個形狀特別的符號,有著不同的創意解讀,台灣人稱為「小老鼠」,有些國家覺得是蛇、象鼻、蝸牛、貓尾巴,甚至有的還將它看成是猴子的睪丸!
電子郵件地址寫法的創造者是湯林森(Ray Tomlinson)說,@只是他平時在打字機上記帳時用的符號,原本是要避免與其他英文字母混淆,沒料到如今成為E-mail的正字標記,而且各國還有不同的說法。
台灣人稱@為小老鼠,看起來還真的有點像,台大外文系美國籍副教授史嘉琳(Karen Steffen Chung)覺得這個稱呼很可愛很有趣,特別向全球語言學同儕進行調查,才發現這個符號在各國的稱呼非常多樣化。
在芬蘭、南非、印度、日本以及中國大陸,都是直接稱呼@為英文的「at」;德國及許多東歐國家則認為它是「猴子」或「猴子尾巴」;阿拉伯人覺得像耳朵;南韓人有的稱它為「蝸牛」,有的認為是蛇;俄國人則稱它為「小狗」。
想像力十分豐富的瑞典人,幫@取了很多的綽號,像是象鼻、象耳朵、貓尾巴,甚至是肉桂捲和椒鹽餅;挪威人覺得它像a字母翹起尾巴;荷蘭人說它像猴子的睪丸,稱它「猴子蛋蛋」,甚至還取了官方名稱,叫「長了象鼻的a字母」。
語言學家發現,@這個電腦符號之所以會各種富有創意的說法,是各國人民從本身文化中,找尋比較突出的形象來做的類比想像。不管如何,這麼多富有想像力的說法,讓這個簡單的電腦符號,變得多采多姿,也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