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印度河濱小學創辦人及校長吉蘭貝兒瑟西(Kiran Bir Sethi)十年前創辦河濱小學,採取新的教學方式,學生上課要多面向參與,學習如何思考、解決事情,而非背誦課本知識,她昨天到政大演講,分享辦學和教育理念。
瑟西指出,她原本是位設計師,但兒子讀幼稚園時,有天老師要兒子抄四個形容牛的句子,兒子將第二句抄到第三句,結果老師打了X,兒子不知道發生什麼事,老師也沒解釋,她認為這不是教育該做的。
為追尋更好的教育方式,她二○○一年創立河濱小學,重新建立有創意、新穎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方式。
河濱小學剛創立時,只有二十位學生,瑟西希望培養出對萬事好奇、更有能力達成目標的孩子,幫助孩子學習人生最寶貴的課題,也就是建立「我做得到」的自信心,讓孩子知道「解決生活周遭的問題」不是不可能的事,現在全校有三十三名學童。
瑟西表示,該校上課不用教科書,課程經過設計,要讓孩子學習如何思考以及解決事情,而非已經知道的事實;該校也有語言、數學和科學課,採取融入教學。
例如,上語文課,老師會讓學生看電影寫心得;數學課,在老師講解加、減、乘、除等公式後,會藉由畫畫要採用多少比例的紅色、藍色等顏料來討論,而學生畫畫後拍賣所得,除可協助弱勢同學買助聽器,也能學數學。
她表示,該校學生不論在科學、英文和數學等成績,表現都比其他學校學生好。
瑟西去年在TED網路演講交流平台分享經驗,提到她在河濱小學帶領學生用一周完成許多有創意的革新和改變,例如學生自發性去甘地紀念館當導覽員、在路邊撿垃圾等,證明孩童看到問題,也有能力解決。
這項Design for Change活動,在台灣、日本等二十多國發酵,紛紛行動,鼓勵孩童透過觀察、想像、執行和分享四步驟,在一周內做出改變周遭的行動,再藉由影像文字記錄,分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