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夢覺,輕裝前進「星雲真善美新聞獎」後感悟

劉鑑銓 |2010.11.19
574觀看次
字級

文/劉鑑銓

「八風吹不動」的境界,我是做不到的。我還是去了台灣領取「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解開了近十年來不願出國的心結,恰似呼應返國前大師贈給的墨寶 :「無住生心」。

此獎今年是第二屆舉辦,得獎人的遴選範圍從台灣,擴展至大陸、香港以及馬星。由於我是在不知情下被同事提名,所以我是在接到主辦當局通知後才去了解它的內涵。接下來不禁自問:「怎會是我呢?」前些時候領取國家報人獎也有同樣心情,不過兩獎意義不同:一是對我的所謂貢獻的總結;另一則是在精神感召下,受賦新使命。

星雲大師說,真善美新聞獎的遴選機制完全由評委會決定,他毫不過問,他要通過公正客觀的機制選出得獎人。他認為媒體扮演淨化社會人心的角色,要媒體人發揚真善美精神,如同佛光山提倡「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

打從下機到頒獎禮會場以及後來的朝山行程,我們都受到師父與義工們周到、親切和溫馨的招待。如此盛情,叫我感動;大師在頒獎禮上的講話,更使我激動。八十四歲的一代宗師,近年來健康不是很好,視力也因為患上糖尿病,初期無暇及時治療而受損。頒獎禮當天大清早從日本回來後,直忙到當晚九點多,還要在四百多名賓客前拄著拐杖主持頒獎禮,發表撼動心弦的講話。大師寶相慈祥,言語生動,讓我感到親切、溫馨,內心無比的安寧、平和,這是從未有過的感受。

我赴台前已告知同事,會把我的獎金捐作慈善,惟不會在頒獎禮上宣布。不過有兩位得獎人當場作出捐出獎金的宣布,大師第二天上午在座談會上說:「媒體人都很清苦,獎金雖然不多,不能捐出來,留著自己用。」我凝神聽著這番話,腦中浮現先母的慈顏與叮嚀:「孩子啊,你掙錢不多,就留著用吧。」

在參觀高雄佛陀紀念館時,我看到大師和母親的合照。我聯想到大師在他的日記裡對母親的懷念,還寫了「娑婆極樂,來去不變母子親;人間天上,永遠都是好慈親」的楹聯,深厚的母子情躍然紙上,讀者動容。

大師提倡人間佛教,把佛法實踐於社會,將佛根植於人間。同時他也教誨弟子珍惜親情,強調出家在家兩眾同源,共生協心建設和諧社會。

我二十年前初見大師,僅是匆匆一晤;這次在台短短一周裡,竟有緣和大師餐敘和交流共六次。近距離聆聽開示,法喜充滿。大師不講深奧的佛理,只想傳達如何把般若大智慧(智)、大慈悲(仁)、大精進(勇)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大師一言一行皆具宗師風範,但在生活上對人卻是那麼體貼周到。某次餐敘有個年輕比丘尼也在現場,原是負責張羅餐桌事宜,大師體恤他的辛勞,著他一起共餐,隨和親切自然流露,關懷之情溢於言表。

大師因一生不平凡的經歷而悟得大智慧,對生活、生存和生命意義有所體悟,對世間的三災八難也尋到解脫之法。

我有幸獲得星雲真善美新聞獎,雖然可能無法做到大師所祈望能影響社會的大角色,但我發願,希望能在建設真善美社會的大業上貢獻一己心力———即使只是小角色。 ———本文作者為星洲媒體集團編務總監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