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報文摘--願做第十枝

潘人木 |2006.07.16
575觀看次
字級

潘人木原名潘佛彬。1919年生於遼寧省。獲獎小說作品《如夢記》、《蓮漪表妹》及《馬蘭的故事》三本。散文集則有《哀樂小天地》及兒童書數十冊。於2005年十一月三日下午逝世。此文為生前最後一篇為他人作序。

世界上各民族的神話傳說的花園裡,茂盛著許多不朽不謝的花。
 
它們經過幾百年的浪淘沙而始終存在。
 
它們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成長而永不衰老。它們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人人都有保護的責任,有些民族隔海隔洲,風俗各異,信仰不同,卻往往有相似的神話或傳說來,這種例子很多。
 
朱宏裕先生的這本大作「一棵九枝的老槐樹」裡,三個傳說故事。除了作為書名的第一篇外,還有「布庫裡雍順」兩篇。其內容分別是一樁奇遇、一個氏族的起落。
 
拜讀了第一篇,我就想起了它的兩位老前輩:一是我國古書「任昉述異記」中的「觀奕爛柯」,一是美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Washington Inving所寫的「Rip Van Winkle」。這一老一中一少的故事,寫的都是某人因故離家,無意中闖入另外一度空間。在那裡只停留幾小時或幾天,待回家,卻發現人間已經過了幾十年或百年。
  人類就是人類,就有夢想,就有好奇心。由於心靈的偶而碰撞,使相識相惜,才創作出如此相似的故事來。
 
不朽的草!不謝的花,也需要澆水人,除草人,修剪人,品種改良等,修得它們的生命永續,而這些人裡最多的就是以文字來傳揚它們的作者,他們不停的寫,認真的寫,不知想過多少計劃,絞過多少腦汁,得到多少關心。不怕有人澆冷水,說:「老掉牙的故事,還寫什麼寫?都看過八百遍了。」可他們仍低頭專心地寫,追求創新的寫。難道我們還不給他們鼓勵和致以敬佩嗎?
 
將神話傳說變為像模像樣的文字「作品」並不是容易的事。以「觀奕爛柯」為例,它的原文只有七十多個字,一個骨架子而已,如要把它寫成一則傳奇,就需要給它添筋加肉,五官齊備,成為有生命的整體。Rip van winkle的傳說來源不一,作者居然把他寫成一篇精彩的小說,不知他面臨多少選擇、過濾,和揉入自己的想像的困難呢。至於這本「一棵九枝的老槐樹」跟以上兩篇走的是另外一條路子。它是專為兒童們寫的「兒童續物」。凡是兒童文字的作者,提筆之前,大都要有一番熱身過程,一、二、三,多多少少找回一些童心來。到柳林裡抓隻小蟲,翻出兒時的照片,走一趟老家,兒時的學校,各人方法不同,都可能有些效果。童心回,主要在於回憶,回憶之中,如有所得,進一步再捨去目前的一套「眼耳鼻舌身意」,讓它們回歸童年。有了這樣的準備,再動筆來寫,寫的便是兒童之眼所見,兒童之心所想,如此的作品,容易得到兒童的了解,共鳴和感動,正如此書。
 
文學作品的欣賞,個人因背景、經驗、眼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景點。謹將個人認為美麗的景點,舉出一二:
 
第五頁:「白鬍子老公公說:『吃水果吧』就遞給樵夫一個玻璃彈珠那麼小的一個桃子。」玻璃彈珠是現代的兒童所見所想,被作者抓住了。
 
第十七頁:「到了家門口,他猶豫了,不相信那一排整齊的樓房是自己的家,可是家門前那口井還是老樣子,那是我親手掘的。」作者變身為樵夫,替樵夫回憶當年,舉出「家」為證據。寫得很動人,也有說服力。
 
作者是信佛人,童心也是一種修為。什麼是童心?就是愛人愛己、光明不虛、天真無邪。佛典裡有好幾位偉大的菩薩以童子現身,如善財童子、文殊師利童子等。可見童心也是菩薩的心。
 
寫到這裡,我的心裡湧起一個願望,就是願做那棵老槐樹的第十根枝條,向那九個小菩薩學習,學習如何永遠保持一顆童心。
(選自《一棵九枝的老槐樹》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