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邱美虹表示,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啟發學生對科學領域的認識與興趣,她建議,教育當局可從評量機制、課程綱要、教師專業成長三方面著手,以提升對科學教育的學習動力。
身為科學學者,邱美虹有感而發說,受國內考試引導教學風氣影響,很多學生念科學是為了準備考試,甚至把理化當成歷史地理背誦,使科學成為紙上談兵的測驗題。她建議教育當局,可從評量機制著手,降低科學考試記憶題型比例,讓學生從動手做實驗的過程找出答案,達到多元評量成效。
此外,課程綱要的編訂與教師專業成長也很重要。邱美虹建議,教育當局應將實驗課程納入中學教育課綱,讓學生有機會在實驗室進行科學實做。此外,身為第一線科學教育教師,也可透過在職進修達到專業成長,她建議,老師教學可多使用科學模型,授課盡量將抽象科學名詞具體化,並與生活應用結合,幫助學生理解。
「科學絕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學問,而是融入食衣住行等領域的知識應用。」邱美虹表示,科學領域有許多知識都與大眾生活相關,像是材料化學就與奈米科技的應用有關,藉由兩者結合,研發更輕便的衣物;而地球暖化及氣候變遷,也與大氣科學原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