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天下雜誌》昨天公布「二○一○中學生科學教育大調查」,發現台灣國中生最不喜歡的科學學科是「數學」,高中生最不愛「化學」,有近四成學生「都沒做過」科學實驗,顯示台灣科學教育實做太少。有近七成學生表示喜歡科學,但卻有超過八成不想當科學家。
近年台灣學生不斷在國際科學競賽奪牌,成績亮眼,技驚全球。但台灣真的是科學教育的贏家?這群「科學公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學習經驗?
《天下雜誌》調查發現,台灣中學生對科學普遍有好感,但性別差異明顯,男學生對科學學習有較高的動機與較強的自信,女學生的動機和自信則相對較低、較弱,仍不脫傳統女生適合文法商、男生應該選理工農的刻板印象。
調查也發現,國、高中學生接觸科學知識的管道變多,但缺乏主動性,「學校老師」仍是學生接觸科學知識的最主要管道,「電視」與「網路」次之,其他還有「課外科學讀物」、「科博館」、「家庭」,「科學營」敬陪末座,中學生主動閱讀科學相關書籍的比率仍然不高。
調查也指出,國中生最愛資訊,最討厭數學;高中生最愛數學,最討厭物理與化學。中學生的科學教育仍以書本傳授為主,缺乏動手做的機會,僵化的教學模式,使得原本有趣有用的科學,變得沉悶無聊;台灣科學教育仍以傳統書本傳授為主,並未迎合學生希望「動手做」的期待。
即使對科學有興趣,卻有超過八成學生「不想」成為科學家。對學生來說,科學家可能太過偉大、崇高,所以早早打消了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