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為了反映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經濟和影響力的成長,國際貨幣基金(IMF)理事會五日通過歷史性改革,把IMF大約百分之六投票權,從傳統西方國家轉移給開發中國家,大幅提高大型新興經濟體的投票權,中國的投票權份量超越德國、英國和法國等傳統歐洲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IMF第三大成員國。
IMF也宣布改革理事會組織,把「頂級」成員從五個增加到十個。IMF執行理事會的二十四個成員,頂級會員一直是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和德國等五個國家,現在加入中國、印度、巴西、義大利和俄羅斯,也就是說,「金磚四國」在IMF理事會最重要十國中幾乎占半邊天。至於IMF理事會仍維持二十四個成員,但歐洲將減少兩席,席次讓給開發中國家。
開發中國家一直批評IMF原有投票體系讓美國及其歐洲盟友擁有太大權力,並規定由歐洲人擔任IMF總裁,由美國人擔任IMF姊妹組織世界銀行的總裁。
雖然IMF每八年重新檢討一次理事會的組成,不過IMF總裁史特勞斯卡恩說:「這項歷史性的協議是IMF成立六十五年以來,對管理體系所做的最重大根本改革,也是增加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影響力所做的最重大轉移,以承認它們在全球經濟日益重大的角色。」他表示,金磚四國現在舉足輕重,希望他們在引導全球經濟方面承擔更大的責任。
按照IMF規定,重大決定都需要百分之八十五的絕大多數票才能通過,因此在IMF仍維持百分之十七投票權的美國,掌握實際的否決權。
理事會提出的改革建議,必須獲得一百八十七個會員國同意,有些會員國還須國會修法。美國和中國因匯率等問題關係緊張,分析師認為,除非人民幣大幅升值,美國政府可能延後把IMF改革案送交國會審議。
中法合作 改革金融制度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法國總統沙科吉五日再度與到訪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談,在改革全球金融制度上達成「實質共識」。雙方同意在中國召開貨幣專家會議,由法國擔任主席,但是在中國境內舉行,雖然日期未定,可能是明年春季。
胡錦濤表示,各國應該繼續基於同舟共濟精神和互利共贏原則加強宏觀政策協調,也應該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加強國際金融市場監督,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的發言權和代表性,推動解決南北發展不平衡問題,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推動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
沙科吉下周將接任二十國集團(G20)輪值主席,正尋求中國支持他改革全球金融制度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