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獲諾獎華人 楊振寧103歲辭世

本報綜合報導 |2025.10.19
59觀看次
字級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18日在北京逝世,享嵩壽103歲。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首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18日中午因病在北京辭世,享嵩壽103歲。楊振寧與李政道在1956年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改變科學家關於對稱性的認知,榮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楊振寧並被物理學界列為歷史上最頂尖的18位物理學家之一。

新華社報導,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抗戰爆發後考入西南聯合大學,1945年作為清華留美公費生負笈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後留在學校工作,並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

中研院院士 對台影響深遠

楊振寧於1954年與米爾斯提出「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奠定了後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並進而與李政道共同發表論文獲得諾貝爾獎。

楊振寧獲獎時國籍為中華民國,隔年當選中研院院士。

中研院昨天在院士要聞中指出,楊振寧與台灣學術界交流頻繁,1986年首次以院士身分參加院士會議,並多次參加後續的院士會議,最近一次則是2015年來台接受台灣大學頒發名譽博士,他對台灣物理學發展影響深遠。

楊振寧在1971年首次回大陸訪問,掀起華裔學者訪陸熱潮,後又向中共總理周恩來提議應重視基礎科學研究。楊振寧於1999年起出任北京清華大學教授,昨天逝世消息傳出後,包括清華、西湖大學、東莞理工學院等校均將官網調成黑白色、於首頁以斗大標題表達哀悼,並刊文指楊振寧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是冷戰時期分別受到兩岸最高領導人會見的科學家之一。1973年他在北京獲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會見、1986年於台北獲蔣經國總統接見。他於1965年加入美國籍,2015年改為中國大陸籍。

學術成就外,楊振寧的婚姻生活廣受外界關注,他的元配杜致禮於2003年過世,楊振寧第2年與小他54歲翁帆結為連理。楊振寧多次來台,翁帆都會陪同,兩人曾在2006年接受《聯合報》相對論專訪,並將這段忘年之愛視為「生命延長論」。

楊振寧不僅在現代物理學發展貢獻卓著,學術地位與影響力跨越一世紀。楊振寧的一生豐富多彩,橫跨美中台三地,他個人的學術成就無庸置疑,但他最受大陸官方肯定的是他培育許多青年科學家,引導大陸重大科學工程方向,讓當今的中國人有信心,改變華人不如西方人的自卑心理。

資助百名陸學者 赴美進修 

北京清華大學評價楊振寧,說他持續資助中國學者近百人到美國進修,這些學者成為後來中國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以及他為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發揮了重要影響等。

學術環境方面,楊振寧觀察到中國大陸崛起是人類史上無前例的重大事件,但他認為中國更需要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那樣能帶經濟效益的企業家,而非僅是追求諾貝爾獎。對於台灣學術發展,他則建議,大學必須維持傳統,並積極培養能帶領頂尖研究的大師人才和新人,否則「10年後若還是同一批人,研究一定就不行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