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病房應一位五十出頭、來自外國的末期病人福特要求,為他策畫一場生前告別式。
「今天可能是我此生最後一次,為我自己舉行跟大家道別與感恩的典禮。我在美國的姊姊年紀大了,她沒辦法來參加,但我在台灣這個第二故鄉,有各位親朋好友來參加,我覺得非常高興,生命是上帝的design(計畫),日出日落,花開花謝,自有祂的安排,所以我今天不但不會哭,還會笑,各位也請用開心的心情,跟我一起來見證我的愛情與人生,謝謝。」
雖然福特這麼說,但接下來幾乎每一個來參加的人,只要一站台跟福特夫婦致詞,都會忍不住掉下眼淚,或當場哽咽。福特卻依舊維持著笑容,時而安慰傷心流淚的人、時而擁抱因感動而哽咽的摯友,他還幫大家切蛋糕,請大家喝咖啡,而且滿場穿梭,極盡一個主人應盡的責任。
福特更不時以他的座右銘鼓勵在場的人:
「在生命消逝前,燃燒熱情,實現心中的理想;即使遇惡劣環境,仍要從容面對。」讓大家感傷之餘也獲得心靈安慰,因為福特是這麼特別的人,除了能勇敢面對死亡強光,更幫他人一起攜手面對。
活動結束後,實習醫師問我:「一個人為什麼能這麼有勇氣,辦自己的生前告別式,而且還能那麼高興呢?」
「真的很難,不過我想這也許是對自己生命負責的人,在生命結束前,會做好收拾、整理完畢的一種動作吧。」「?」
「就像自己親手把電腦關機,而不是等著停電後當機,害得跟我們電腦連線的人都受影響。」
「喔,我懂了。」
「就像衛生署推動簽署『預立安寧緩和意願書』,就是一種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的作為。因為預先決定以後的醫療處置,當自己變成末期病人時,就不必把『要不要救到底』這種痛苦決定的責任留給別人。」
「原來如此。」
四個月以後,福特過世了。由於福特生前曾幫我在座談會上,跟醫學院的醫學生們,分享親身經歷罹病的心理靈性狀態四、五次,所以醫學生們得知福特過世,皆義不容辭想幫他布置告別式會場。
參加完他的喪禮後,護理長跟我說:
「看到懷念福特的照片,從健康英挺的壯年人,到受病魔折磨的癌末病人,然而他對生命卻又那麼熱情─直到最後。喪禮上除了福特的老朋友們有流淚外,醫學生們哭泣的人也很多,有些同學還整場都在擦眼淚,雖然他們只跟福特見過幾次面。」
「這些醫學生們將來應該會成為好醫師吧…」護理師小樺說。
「為什麼?」新來的祕書問。
「因為會流眼淚的人,應該都是很容易感動的人」小樺說。
「喔?可是我平常的哭點很高、很少流淚,就算一起去看悲劇電影,別人都哭得唏哩嘩啦時,我也是不動如山。但,並不代表我沒有感動啊。」新來的祕書不以為然地說。(上)
(作者為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