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我們身體的化學元素中,有百分之八十屬於鹼性元素,酸性元素只占百分之二十,為了要保持健康,我們的食物中,百分之八十應為鹼性,而酸性食物應為百分之二十,如此才能適量的補充,以達體液的化學酸鹼平衡,這項酸鹼平衡的穩定,就是人體健康的基礎。
食用過量酸性食物 會生病
如果我們食用過量的酸性會有什麼後果呢?回答此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認識我們身體中酸鹼平衡的重要性。假如我們體液的酸鹼度有了重大改變,則根本無法活下去,更不必談保持健康了。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體液內酸鹼性的重大改變,會讓人致命,還好我們的身體本身,就具有調節酸鹼的功能,因此,當我們食用多量的酸性食物時,我們的身體為了要保持體液的酸鹼平衡,會主動經由肺和腎臟等代謝系統,排除在體內的酸性物質。若長期飲食酸鹼失調,體內所要排出的酸太多,則身體各器官的工作負荷太大,而酸性沉積廢物又充斥體內,如此,就會出現機能的衰退與障礙,而發生疾病。
從以上的探討,我們可以獲得簡單的結論,健康危機的出現,乃是由於酸鹼的不平衡,當無法代謝時,器官的負荷過大和酸性沉積物的充斥體內所造成的。
器官的負荷長期過量,人體會出現毛病,這個道理極為淺顯,下列以尿酸沉積廢物充斥體內,導致器官病變為例子來稍作解說。
幾年前,風靡全台灣的吳神父病理按摩法中所稱的尿酸結晶,就是一種酸性沉積物,它會阻礙各器官的血液循環而產生病變,故在該法中主張以病理按摩方式,徹底按摩,使對人體有害的尿酸結晶溶解,並排出體外,以解除病痛,保持健康。
區分食物酸鹼性 非靠味覺
飲食酸鹼不平衡,其代謝的結果會產生大量的酸性沉積物(如:尿酸),飲食攝取過量酸性的肉,造成尿酸結晶會沉積在關節、軟組織、肌肉、肌腱,引發痛風。甚至拖垮腎臟功能,間接造成各種慢性退化性疾病。簡單的說,這些尿酸若沉積於肌肉則引起肌肉痛,沉積於關節則引起關節炎,沉積於腎臟則引起腎臟炎,長時間處於慢性發炎下,也會造成自由基過多,加速罹患心臟病、糖尿病。
我們既然知道了身體各器官之所以引起病痛,主要是因為飲食酸鹼不平衡所致,那麼,我們就應從現在起,嚴格要求自己和全家人,甚至我們所關心的每個人,少吃酸性食物,多吃鹼性食物,以保持酸鹼平衡,而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吃了太多的酸性食物。
那麼如何區別酸鹼食物?食物酸鹼性的區別,不是以其在口中的味道或主觀感覺來決定。所謂酸性食物就是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氯、磷、硫,這些食物進入體內以後,經過新陳代謝會變成磷酸或硫酸。而含有豐富鉀、鈉、鈣、鎂、鐵的食物,則屬於鹼性食物。
(本文摘錄自原色文化出版《吃這些,最健康》一書,作者為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