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又有客人來囉!我來幫妳收門票啦!」鄰居經過葉杏蘭家門口,向她打趣的招呼
著;住在巷底社區裡的「原」住民,怎麼也料想不到,五年前,七弄十號的老舊空屋,自從被葉杏蘭買下後,原來無人聞問的廢墟,經過新主人巧手裝飾,頓時脫胎換骨、改頭換面,成了老社區最美麗的「新景點」,里幹事也聞風而來,計畫以葉杏蘭的家為範本,發動社區營造重整家園。
買下眾人眼中的廢墟
提到這棟美麗的家園,葉杏蘭滿懷感恩地娓娓道來,她賃屋多年,女兒建議何不買個可以安身的小屋,用房租繳納貸款,免於漂泊;爾後,隨房仲業者四處看屋,但總遇不著念頭深處所期盼的「家」。
當仲介試探性地帶她參觀位於沙田路的「廢墟」時,她內心吶喊「這就是我要的房子!」老舊不堪的小屋、碎裂的屋瓦、破損的天花板、斑駁殘敗的內牆、垂落的燈管,屋旁堆滿廢棄物的空地看似垃圾場,整體賣相實在太差,沒有人願意買一棟這樣的房子,葉杏蘭卻立刻付款,神奇的是,她的女兒居然沒有反對,因為女兒知道:神奇的老媽又將有驚人之舉。
廢棄物讓她創意無限
交屋正是這位奇女子面臨挑戰的開始,她看著未來的家,除了立著的牆必須保留外,從屋頂到地面,無一可用,全要改造。她拿起捲尺,捲起褲管衣袖,著手進行新家的革命工程,當土木工人下工後,她披頭散髮冒著冷風,獨自一人鏟地到深夜,鄰居對這位舉止「奇怪」的女人起疑,互相耳語著:「伊,可能阿達馬空古力。」(日語,意指「腦經不正常」)
事實證明,「廢墟」經葉杏蘭打造一番後,變得美輪美奐。葉杏蘭是天生的藝術家,透過美學眼光,總能從廢棄物中發現新價值;門內一只加蓋的普通陶甕,外圍飾以鋁線,打開甕蓋,竟是疊放拖鞋的鞋甕,她得意的說,甕是撿來的;接待客人聊天喝茶的桌子,前身是廢棄嬰兒床,再花八百元請木匠改造,「是原木的喔!」;二十多坪三房兩廳的屋子內牆,牆面上不規則的立體紋路,是她買來十桶油漆專用的補土,一刀一鏟親手砌成的傑作;四處懸掛各式各樣的陶藝花器,全出自她的雙手;而一綑綑尋常的鋁線,在她的巧手下,瞬間變成名片架、畫框、十字架、獨特的織花窗帘等,而簷下的網狀小燈罩,在入夜時分透射出溫暖的光影,充分展示葉杏蘭的生活品味和藝術天分。
園藝造景腐朽化神奇
屋內煥然一新,充滿著溫馨氣氛,而小屋左側,但見鋁線編製的矮門內,是幽隱若現的祕密花園,秋天午后,樹影婆娑,難以想像這兒曾是路人掩鼻快跑的垃圾場。
屋前的留白,葉杏蘭將枕木圍成花槽,植上金黃色波斯菊,晝夜汲取陽光雨露,尋常的草花被她照顧得格外鮮亮;外牆釘上橫木條,掩飾住陳舊的痕跡,卻是吊掛盆栽最適切的展場;簷廊右側,錯落有致的盆栽、碎石、貝殼,以矮圓木柱隨意圈起,變身為一方令人驚歎的淨土。
葉杏蘭回憶修屋期間的趣事說,老屋外牆的橫木釘好的隔天,一牆之隔的鄰居,猛盯著她的新家與自家,左右兩邊打量比較半天後,喃喃地自言自語說著:「那ㄟ差架嗟 ?」(台語)
葉杏蘭獨自站在新家,看著屋內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回首老屋改造的艱苦過程,不禁流下歡欣收成的眼淚,這個「家」,也許是人生過盡千帆的一個小站,但葉杏蘭仍願將靈魂放在最自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