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態度須誠懇,行為須端正 ;是故彼多樂,得滅盡諸苦。」———《法句經》
源自往昔習慣的惡行,就像是環環相扣的鐵鏈,要完全斷除惡習,「一刀兩斷」的方法最為明智。我們現在還無法根除惡習,正將之延續下去,但如果真心懺悔,惡習便能在瞬間切斷。
有一則逸聞,說的是佛陀為阿難尊者開示,告訴他一同修行的夥伴是非常珍貴的,甚至是決定修行能否完成的關鍵。上座部《經集》偈頌裡有這樣的句子:「擔心友情受損而只說好話,但與此同時又熱衷於尋找缺點,這種人不是真正的朋友。與之相處像睡在母親的懷抱、能夠依靠,並且不會因為別人而與他變得疏遠,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友人。」
佛陀曾為是盜賊的弟子們開示,他們曾是聚在一起偷盜搶劫的損友,但他們過後卻接受佛陀的教化,變成一群敦厚善良的益友,其形象歷歷在目。
上座部經藏《增支部》中提及:「不論是誰,只要能在一整個上午都實踐正確的思想、語言和行動,幸福的早晨將向他走來。」佛陀教導我們,只要每時每刻的言行舉止都是正確的,每個瞬間就會有幸福不斷延續。
如果挖一條水溝,讓原本向東流的水流轉向西邊,水就會往西邊流去;如果延續過去的惡行,那遇到的所有因緣時時都會碰上恐懼和不安。可是,就像改變水流的方向一樣,若將惡行轉為善行,恐怖將從該處消失,只剩下無窮的幸福在那裡等候,這就叫做邁向最確實的真理之路。
在《華嚴經‧明法品》中,精進慧菩薩向法慧菩薩詢問:菩薩在成就初發心後,應該如何修行才能令諸如來皆生歡喜?針對這個問題,法慧菩薩以十種法為單位,一共宣說了一百種法,並指出若能依法實踐,則諸佛皆會歡喜。其中第一種十法稱為「不放逸法」。
為了不往後退轉,必須擺脫惰性、實踐十種不放逸法,這是重要的課題。因此,嚴守戒律,在生活中努力行善、追求和平,是菩薩精進、不放逸的基本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