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天性中最深切的衝動,是成為「重要人物」的欲望。美國教育學家杜威的觀點:在幼稚園的「圓圈時間」,有一個叫「解說與展示」的節目。大家在地毯上圍坐一圈,各自拿著從家裡帶來的心愛玩具,向夥伴們展示,並說出與這玩具有關聯的事情。如果沒有新玩具,自己身上的衣服,如果印著別致的小動物或者卡通人物,向大家炫耀一下,做個即興表演,也未嘗不可。這是人性中在「圈內圈外」成為「重要人物」的最初衝動欲。
這時我想到幼時讀到的「呼啦圈」裡的人生:呼啦圈在一夜之間就「呼啦」一下子圈住了整座城市,男女老少都狂熱地趴在這用彩色塑膠砌成的井沿上,企圖打撈健康———垂釣之樂,然而有的人事與願違。真正撈到實惠的只有這種「井沿」的製造者和推廣者,他們癟癟的皮包和肚皮,幾天工夫就變得像呼啦圈一樣地圓。之後,呼啦圈又搖身一變成了廟會地攤上那種賭博用的套圈。而今的我不敢再追求這種時髦,倒是希望呼啦圈能變成類似編輯筆下的「刪節號」,刪節人們「呼啦」、「呼啦」的狂熱勁。
其實,每個圈子都沒有穩定的,就像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利益。殊不知,每個圈都沒有十分牢固的黏合劑,只不過是站在同一個舞台上表演呼啦圈而已。遇到相同的節奏和韻律便使他們有暫時感到親如手足兄弟之情。即便如此,每個人關心的還是環繞在自己身上的圈子不要掉下來。在圈的,要立刻猛省覺悟,趕快衝出圈子,走好人生之路,是因為「左圈右圈圈不了,不知圈了有多少。而今跳出圈圈外,恐被圈圈圈到老。問君何事入空問,微笑代答心安閒。」
長大後,我從經常垂釣的樂趣中再次穎悟到:釣魚也是這樣,魚竿、魚線及釣魚者的經驗都是次要,最要緊的是有魚餌和魚餌的好壞。於是,千百年來人類一直是在用同樣的方法對付鳥和魚,奇怪的是鳥和魚竟不能識破人類這個「圈套」,周而復始地落入其中。其實,人類亦然。
你一口氣在人生的跑道上跑了「N」圈。今天,又到了起跑點。明天你又將開始新的一圈。而我,將一如既往的站在跑道邊為你吶喊助威。
抽身不能,何不轉身呢?人的一個轉身就完成了一切。正如地球是圓的,你執著地走了一圈,用了一世的時間,到達終點才發現,自己早該轉身,在一點上完成一個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