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發心

近了,近了,就要到佛光山了,大家隔著車窗相望,歡呼起來,難以平靜。
大家都迫不及待,回家。
看到心中殿堂如此之熟悉,可又分明是第一次回來。難道 ?原來,佛光山早已珍藏在心中。
師父曾問:佛光山是誰的?師父說:「只要你心中有佛光山,佛光山就是你的。佛光山又是大家的,因為每一個人都出了心力。」
一九六七年,剛剛開山建寺,面對荒山一片,師父鼓滿信心:「天下無難事,一切的空無貧乏不是阻力,信心、誠心、耐心、毅力,就是最寶貴的財富。有願必成,我們要相信自己心中的願力。」
師父的願力,早已轉化成一座座莊嚴的聖殿,遍布了全世界。師父的腳步,亦踏過了春秋,越過了一甲子,遍布了全世界。
星雲大師。他是誰?誰是他 ?他問,他答:
星不怕黑暗,雲不怕天陰。
點點的星,
擴大了人生,遠及天際,
片片的雲,
象徵著自由,飄向遠方。
夜間,有美麗的繁星,
白天,有和藹的白雲。
心懷度眾慈悲願,
身似法海不繫舟,
問他平生何功德,
佛光普照五大洲。
感恩師父,感恩師父之願力,感恩因緣。
深懷感恩,來到佛光大家庭裡,相遇來自全球五大洲的各界人士、法師、萬名信眾。共同歡慶盛會———供僧法會。
數百名信眾穿著各國各式色彩繽紛的傳統服飾,代表不同國家的祝福。在《供養咒》聲中,獻上精緻餐點,供養僧寶廣植福田,共同祈願世界和平安樂。
師父開示,先以故事譬喻:佛陀時代,必須托缽乞食。佛陀門下兩個弟子:大迦葉「乞貧不乞富」,須菩提「乞富不乞貧」。哪一種乞食方式比較好呢?師父當眾出了考題。
正在思索深感兩難時,師父指出佛陀觀點:主張必須「次第乞食」。佛門的生活教育,吃飯是很重要的修行。要如何吃出平等、歡喜,不分別好壞,不揀擇鹹淡。能以平等心吃飯,修行功德勝過十年。
由此,師父呼籲「全世界的種族、國家、人民要平等,人民平等國家就能和諧。」
一段殊勝因緣,師父發起興建佛陀紀念館的宏願。
走進佛陀紀念館,真可謂:
千載一時,一時千載。
千載一時,
是千江有水千江月;
一時千載,
是萬里無雲萬里天。
它,融古匯今,傳統現代,是恢宏的建築,亦是心靈之家園。
它,讓世人目睹舍利塔猶如親睹佛陀的聖容,從而更親近佛陀的慈悲、威德。它,使人們暢遊在歷史和未來的無限時間和空間中,它,將成為全世界人類的精神指標。
「只要我以慈悲待物,愛護珍惜,花草樹木會酬我以繁茂青翠。」面對青草綠樹,師父曾深情道之。站在廣場上,遠望之,想到一位台灣阿姨,默默發心,就在這裡,用綠草供養紀念館。她供養的是一顆誠摯的心,是愈來愈珍貴的環保和綠色。她教給我的是「施比受快樂」,是人生的智慧。
默默地深深地,向阿姨鞠躬。心中滿溢感恩。
有山,有水;有情,有憶;有心,有願,一切皆因有緣。
佛光山上,學會人生重要一課 :具平等心,發菩提心。
八、會心
絲絲細雨中,走進了南屏別院的庇佑中。
首先在大樓門口敬香,告訴佛菩薩,我們回來了。
抬眼望去,裙樓襯得十三層主樓更是宏偉莊嚴。整棟大樓外觀鑲貼六千多尊帷幕佛牆,室內規畫科學新穎,且有層層翠綠的庭園造景,真可謂一方圓滿的人間淨土。
環步在樓宇中層層疊疊的翠綠間,飄來隱隱花香,飄落淡淡雨絲,恍如走進了天然氧吧,心靈加油站。
在修行的大道上,說來說去便是一個「心」字。
屈身撿到幾塊小石子,細細觀之,賞之。
不禁想到了一位師父的開示,和那些刻寫著各種「心」字的石子。
一個「心」字,中間的點寫在下面,這是放下心來。「放心」,你真的悟了嗎?
「心」字中間畫了一朵花,便是心花怒放。當心中的花怒放之時,那麼這個世界一定明媚如花海。
「心」中畫出一粒水滴,若如看到了「心靜如止水」,這又是一番純靜、純淨的境界。
萬念皆由心起。遊走了這麼多,體悟了這麼多,告訴自己,用心做更多事情,志在四方。
滴滴雨聲,怎訴得清心中的依戀、留戀?臨行前,再次拜在佛祖前,告假。送你一杯智慧水。你想,一杯水,已給予了智慧如海。你會用這智慧,這水,去成就更多的心願。
別了,此刻的別離,是為了來時的相聚。
會心地一笑。
九、起飛
夕陽下,雲彩成就了夕陽。金黃,橙紅,大紅,使之愈加變幻多姿。想起「輕輕地我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而你,不僅沒帶走雲彩,而且已讓雲將心帶走。它,猶如一位優雅名媛,總是在不經意間華麗轉身,又如一幅幅天才之畫作,抽象又現實,美輪美奐。這,是在返程的高空中,對心靈的震撼。
想拍,又沒有拍,因為明瞭拍照出來的,永遠不及這天然畫匠之神韻。
光線會慢慢暗下來,光線已慢慢暗下來。恍然間,什麼也看不見,什麼也找不見。發現什麼也沒有帶回來———
怎是空的心?
一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閉目,只是希望能打開心。當什麼也看不見時,就什麼也不用看了,慢慢地找心,打開心。把貢高我慢丟下了,把煩惱困惑放下了,把猶豫焦躁撇開了,不就是空了心?
留下空的心,在今後的人生旅程中,才能如海,納百川。
飛機降在了浦東的跑道上,而你的人生,將會是更高的起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