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按平均壽命七十歲來計算,然後又等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話,那麼中年這個年齡階段的人應該是正在大踏步地步入秋天。
季節交替的時節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更年期,它需要過渡,需要磨合,需要適應。人生的這一道坎的確有些難邁:父母年邁體弱,子女尚在教養的關鍵時期,自身工作上又千頭萬緒,忙裡忙外,忙上忙下,且不必說繁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單是自身的身體素質開始下降、體力漸感不支,就會使人少了年輕氣盛,少了燃燒的激情,少了幻想。生命之河流少了激情飛揚、浪花飛濺,漸漸趨於現實,步入平緩流淌。
不是嗎,人一旦進入中年,單從生理現象上來說,骨質開始疏鬆,精力開始消退,那一根根傷了水分、缺乏營養,開始變白脫落的頭髮,不就是秋天從樹上飄落的黃葉嗎?從思想意識上更是表現得明顯。
比如說,上年紀的同事老愛把自己人生經歷作為經驗之談,喋喋不休的對年輕人進行所謂諄諄教誨。事實上如果換位思考,那只不過是在拿中年的生活方式和看問題的標準在衡量他們而已。換一個立場,換一個角度,他們對我們又作何評價呢?年齡差距形成的代溝,是任何人、任何年齡代都難以填平難以跨越的。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優勢,他們有開拓及創新精神,有充裕的物質生活,有高學歷、懂電腦,能在網上聊天聊個通宵達旦,試問,中年人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得到呢?
換句話說,即使能夠做又能這樣做嗎?中年是漸入老境之人,同事之間都已結婚生子,都上有老下有小。彼此之間會開一些曾經厭煩如今卻津津有味的粗魯玩笑,彷彿只有這樣才能調節一天的疲勞,活躍緊張的工作氣氛。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夏天的後面必是秋。發了這麼多的感慨,大都是一些悲哀的詠嘆調。嘮叨這麼多,只有把握生命的每一個季節的特徵、把握生命的規律,才會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包容,少一分煩惱,否則只能自討沒趣,落得個多情卻被無情惱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