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任務,要在新城鄉一個太魯閣族的部落裡設立數位機會中心,電腦教室還沒剪綵,就接到理事長的電話:「主任,我們的電腦掉了兩部,廠商要負責。」
我登時滿頭大汗,心裡犯嘀咕,這下糟糕了:「理事長別擔心,我會調查。」
立刻打電話給協助硬體建設的縣府教育局,才知道電腦已經移交給社區發展協會,廠商都已完成點交,責任應當在社區。
這下好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社區雖然接下了這批新電腦,但是還沒有組裝,暫時放在辦公室旁的活動中心,所以不認為已經「點交完畢」。可是電腦公司更覺得冤枉,社區協會的幹部簽收了全新電腦一批,風險已經移轉,保管責任自然不在他們身上。
同事問我該怎麼辦?我們不是福爾摩斯,更不是包青天,不負責緝捕小偷,更要體諒部落裡對學習電腦很渴望,只能想辦法幫忙募捐電腦,補足電腦教室中空下來的兩個位子,不要介入無解的爭執。
在電腦安裝過程中,我們不免關心進度。一日,帶著助理淑華到部落中,淑華忙著和駐點人員溝通管考系統的使用問題,我則和教室外面的小學生閒聊:「想不想學電腦啊!」
三個小朋友一邊蹦,一邊跳:「不想。」
我有些吃驚:「電腦很好玩喔 !」
一個小男生說:「是啊!我知道。」
旁邊的同伴搶著接話:「對啊 !他都和爸媽用電腦一起看A片 !」
話畢,三個小毛頭一哄而散,爭先恐後往樹屋上爬,只見他們身手矯健,一下就不見人影。
是啊!數位科技究竟會提升這群孩子的競爭力?還是把他們帶到地獄?電腦不會協助他們選擇,重要的是提供電腦的我們,究竟能不能有配套的教育訓練課程,有活潑生動的活動,讓孩子們迷上學習,而不只是追逐螢幕與網路上虛擬的聲色?
當電腦教室布置好,各個社區紛紛開始開班授課,有的社區一口氣推出基礎班、長青班與電子商務課程,但這個部落卻遲遲排不出課程。社區工作永遠要重視個別差異,每個社區、部落都有基本權力,也有不同的特質,所以我們不能著急,先請駐點人員排出認識電腦的基礎課程,趕快進行招生工作。為求謹慎,我打了電話給理事長,請她務必多支持。
電話裡傳來理事長豪爽的聲音 :「教授放心,我會要求協會的幹部和志工去上課。」
東華大學派去的講師,過了兩周以後回報,每次去上課都只有四個學員。
「四個學生,沒有超過半數。但是至少有基本學生。」我安慰講師。
講師無奈地說:「可是兩次來上課的是不同的四個人!」
原來招生狀況不佳,傍晚上課時,面對空蕩蕩的教室,駐點人員只好急忙到村莊裡抓學員,隨機選擇,看那一家用餐完畢,就派員上課,所以每次來上課的學員都不盡相同。
經歷了多次的折衝與輔導,課程和各項推廣活動都沒有起色。在多方協調下,甚至和理事長有過衝突,在部落的同意下,將電腦教室結束,遷移到鄰近的國小,希望藉由校長與教職員的努力,讓社區的孩子與家長能重新認識資源的珍貴。
(本專欄將於下周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