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看旅記。
不叫遊記而稱為旅記,因著旅行,比淺嚐即止的遊覽更多種樣貌:唐朝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是偉大的行腳記錄,艾倫.狄波頓《旅行的藝術》充滿了藝術與觀察的智慧,星野道夫的《在漫長的旅途中》則是深入極圈的生活點滴,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則記錄了他自二十二歲始遊,一直到五十四歲去世前,一生的壯遊見聞。此外,中華書局出版的《東坡志林》,也收錄了蘇東坡不少的旅記極短篇,小小景點寄寓了一代文豪在旅途上的不同心情。
看這些旅記能助我澄靜。同樣是旅記,頃收陳維滄先生寄來的新書《那些極地教我的事》,我卻是激動的,在第一時間讀完,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寫一篇東西來回報他,這麼熱情主動,於我,是從沒有的事,只因,陳先生是我很尊敬的長者,他筆下的那些極地,雖無緣親臨,剎時也跟我親切起來。
初識陳董,緣於他主動寄來他的攝影作品筆記書《雪泥鴻爪》,表示願意提供攝影作品,其時我正負責《人間福報.奇人妙事版》,第一次的電話連絡即見識到,這位長者在不疾不徐的談吐裡的一股熱力。他連我的人都還沒見到呢,就說他有上萬幅的照片,可以無酬提供給我用,還說他有一群攝影發燒友,他以後會一一介紹給我認識,老人家(強調一句,這是我還沒拜訪他之前的錯覺)怕我出家既久,不懂社會用語,還問我:「懂不懂『發燒友』是什麼?」可愛!
電話連絡當天,他即邀我去他公司選照片,那天就是選了南極和北極的照片幾十幀。這之後的幾年,幾次短暫拜訪,漸漸知道這是一位真心關懷社會,而且默默付諸行動的長者,大陸的希望小學、麻瘋村和禪學會不說,台灣爆發SARA時,他一人帶著了幾大箱防護衣和口罩,想要透過相關部門,捐給需要的單位如和平醫院,最後無功而返,他連連搖頭說:「報效無門」。
說了這麼多, 似乎跟他的書無關,其實,我很感謝先讀了他的人,這也是收到書後有點激動的原因,惟其此人,而有此書。上一本書《夢想南極》相比,我竟感覺書裡處處是宗教徒朝聖的氛圍,如果沒有宗教徒一生必朝幾次聖的決心,珠穆朗瑪峰前的高山症危機何能度過?還能感受南極零下水域裸身跳水、冰海的純淨清徹?
極境極美,卻也極險,陳董說他旅行時習慣帶隻泰迪熊,讓我夜半展書不覺失笑,想像在極美極險的旅途上,和泰迪熊素面相見不知是何況味?書上拍了逗趣的帝王企鵝好奇啄泰迪熊的畫面,不知當北極熊遇到泰迪熊,是如何一種「熊熊相見」的畫面?
極境的純淨,教會人們放下身邊層層的假面,面對原始的自己;極境的不可知,教會人們感恩眼前仍能感受的世界,極境還能教會人類什麼?於我,應該能在這本床頭書中,慢慢體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