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美術館近日展出的「2010關鍵字」主題展,策展人王聖閎繼2009年關鍵字展所提出「日常、雕塑、無處」之後,以「潛雕塑‧租借‧劇本」為策展發想,進一步探究當代雕塑性實踐的可能面向。
關鍵字在當代網路搜尋技術中具有的重要意義,它讓搜尋者得以跨越舊有分類架構和僵滯的分類邏輯,以更為動態的方式重新連結意義,產生脈絡。關鍵字展覽也有類似的作用。
A773

這些看似極為高度文明的演化過程,卻是一連串無異於蠻荒的獻祭。如同將飼肉用於神話儀典般,在科技的新秩序裡仰望著被實驗的物種。(設計/黃贊倫)
在此以生物最為直接原始的防衛性,做為一種我們再也無可託辭逃避的陳述。
在這野蠻的穿透性下,在這被去除固有形體的獸性特徵裡,迎面而來的一種示威--暗喻透露著生物對那早已超越上限的科學競逐極端恐懼,因而必得持續不斷的自我防衛。
然而,即使這攻擊早已產生了作用,這捍衛著自我意識的存在,照常上演……
A304
表面支撐的結構下探討內在的質性,異質的組合反而再現那存在的本質。
試圖喚醒表面皮質下的記憶--飛翔、爬行、脈動--存在於當下;如今卻有如一套展示用標本,依附寄存於這牆面之上,輕聲低語宣示訴說著自己的本質:縱使這一切終已過去,一種曾經擁有過的「曾經」,將飛翔時輕畫過翅膀的輕盈、爬行時所留下土壤記憶的痕跡、脈動時那蠢蠢臨近的實在,存在。
無論降臨於其上的意志是如何強占翻轉著其存在,「曾經」無可動搖,隱約經過。
沒有成為革命家的舅舅
偶然翻到我舅舅騎在摩拖車上的照片,他年輕又帥又聰明,和切‧格拉瓦一樣。不禁想道:怎麼?我舅舅沒有成為革命家,切‧格拉瓦卻成了。
關於革命:
1.外面說:革命是進步的力量。
2.每當一場新革命成功,下一場革命便要被醞釀。
想想也好,舅舅如果去革命,外婆一定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血肉之家

血肉之家的概念很直接,將高雄的家剖半,在牆壁間填上血肉,形成一個具象的感性比喻。用顏料堆積厚厚突起的家具,水塔,磁磚;打上燈光後所形成的影子,使得這些物質顯得真實存在。(設計/林欣琦)
而家中物品雜然而處的模式,也許會使得許多人聯想起自己的家。製作成類似家中的中型家具,並加上輪子,原初希望複製一個可攜帶的家而忠實描繪的作品,卻也因替代品的不完全,使人在製作過程中,感到踏實又失落的矛盾。

L先生與T先生
在「L先生與T先生」裡使用告解室為場景,作為事件鋪陳的開始,文本是兩本小說(一本是談同性戀愛情別離的小說,一本則是種族問題的小孩勵志成長的故事。)聲音是邀請朋友去看心理醫生的內容(一位是同性戀,一位是出生於泰國的華僑,他們是轉化文本內容的演員。)文字是我對於告解室與聲音結合後的虛構情境 。(設計/劉玗)
布展的前一天

「布展的前一天」就如同作品名如此敘事化的方式,將一個物件--冰箱,如此冷硬專一調至一個感性的想像,將私密的生活細節置入其中,排列出一個整齊居家的生活感空間,像這種居家空間透明化、整齊化的排列方式,瞬間就將物件給影像化了。
這裡我想像將一個原本功能消除,調整為意像上的功能,冰箱不再只是一個冰冷的科技產物,在它身上刻意改變成為一個能夠儲存記憶的感性載體,然而冰箱真有可能將記憶給儲存了嗎?
既是現實亦是景象-呼吸
從不刻意突顯自身的土地,吸收反應了環境的姿態。沉靜而持續。城市裡點陣密集的來往車陣、機具步步侵入、人聲與情緒喜悲。(設計/王曉華)
透過集納五處所在的土壤,紀實五處地方的聲音表情。Breathe不僅是呼出與吸入,更帶有輕說細說。一切強加或凌駕其上的,土壤全數記錄承受,與環境的現實共存。
透過接引著土壤的耳機,播出五處紀錄聲音,過往看似靜默而包容一切的土壤,以驚人的聲響成為一種可見。
既是現實亦是景象-包圍
種植於透明管中的小麥草籽及花籽,隨著時間和自然因素,逐漸在過程中變化--茁長、青翠、漸黃、皺縮……直至置於管中的不同物件被包覆、舉起,爾後落下。過程中紀錄並見證這些就在我們眼前,緩慢卻持續發生在時間感,與生命循環裡的遍在/旁在(thereness)。
翻轉了過往認知植物生長靜默,且一直都在的「現實」經驗,透過如標本一般的展示方式,置於管中的物件各帶有暗喻動態的開放性,同時指向了等待、開始與結束的想像,濃縮觀看成為一種包圍「景象」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