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金門訊】相傳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博狀元餅,為金門歡度中秋的民俗活動。遊戲是將擲骰子轉化為鼓勵上進求功名,展現出先民智慧,見證文風鼎盛的一面,現為秋節最夯的活動。
據大陸學者汪毅夫研究,金門自宋代以來,進士金榜題名有三十八人。相較於台灣進士的二十九名,金門多了九人,顯示出金門的文風鼎盛。
地方文史工作者林金榮指出,金門在南宋大儒朱熹的教化下,先民勇於參加科舉,以期十年寒窗能出人頭地。
博狀元餅的起源,地方上最普遍說法為延平郡王鄭成功的金門籍大將洪旭發明。林金榮表示,相傳鄭成功率軍進攻南京時,留守金門和廈門的洪旭,為穩定軍心並慰藉將士思鄉情緒,仿科舉制度設計出的「中秋會餅博狀元」遊戲,並隨著鄭軍征戰流傳於閩南一帶。
博狀元餅的遊戲,只要將六顆骰子投擲於大碗公中,以紅四出現多寡定輸贏,依序分出狀元(一個)、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等功名,分得大小不一的豆沙酥餅,一套餅六十三個。
但民國三十八年兩岸分治、實施戒嚴時期禁賭,一度使得金門博餅遊戲幾乎銷聲匿跡,近年來,在地方文史工作者鼓吹下才又恢復,成為歡度秋節的全民運動,並成為促銷觀光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