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小學教科書明年起將把國語改成華語,國文改為華文,國策顧問黃光國昨日質疑教育部「去中國化」。教育部澄清,「國語文」課程名稱沒變,僅修正能力指標文字用詞,教科書內容並不受影響,但為了避免混淆,將研議統一名稱;有學者建議改用一般慣用的「國語」就好。
教育部國教司長楊昌裕表示,前年五月修訂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中,將「國語(文)」改稱「華語(文)」、「中國文字」改為「漢字」,僅是針對課綱中能力指標的文字用詞修正,課程名稱從未改變,一直以來都稱為「國語文」,教科書內容也沒有受到影響。
但他說,由於目前課程綱要和課程名稱的用詞不一致,為了避免混淆,教育部會再研議將所有用詞統一,至於要全面改稱「國語(文)」或「華語(文)」,還需要討論,但教育部還是會嘗試找出最大公約數。
黃光國則表示,教科書如果把國語改成華語,就和新加坡一樣,這將是非常嚴重的事。如果教育部不改變這項政策,他將辭去國策顧問。
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謝大寧指出,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至今已十三年,課綱經過多次審議微調,民國九十七年審查通過;課綱將中華文化傳統歸類為外國文化,所謂的本國文化,指台灣一地的文化,兩年多來卻未能主動檢討,明顯想要蒙混過關的態度。
台師大國語教學中心主任周中天表示,「華語」一詞約從十幾年前才開始使用,如華語中心、華語測驗,主要是針對外國人使用的稱呼;但本國人來說,如小學課本仍稱「國語」;因此,若中小學新課綱還未實施,改回一般民眾慣用的「國語」比較好。
但周中文也說,在專業上,他贊成將「中國文字」改為「漢字」;因中國文字其實包括滿文、藏文、蒙古文等多種,大陸為尊重少數民族,也不稱「中國文字」,而用「漢字」,日本則用kanji(漢字之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