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經前症候群」乃至於判斷是否罹患「經前不悅症」,女性的自我記錄格外重要,台安醫院副院長周輝政表示,寫月經日記可以幫助分辨與月經周期的關聯性。
日記除了記下每個月月經的時間,還要做一個評估表,記下每天情緒的變化、生理上的症狀、飲食習慣的改變、本身的反應;此外,也要記錄這些變化的強度,至少分為強、中、弱、無四個等級來做比較,最少應記錄三個月,才可以幫助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
如果這些不適症狀明顯集中在月經來的前一周,很可能是經前症候群;有些人則是平時也會有一些不適症狀,但是在月經來之前,症狀會更為明顯,不過共通點就是當月經來潮後,不適症狀都會減輕或完全消失。
周輝政表示,如果只是經前症候群,透過飲食以調整及生活習慣,就可以緩解不適,通常會建議,在飲食上減少刺激性飲食和菸酒、降低鹽分和咖啡因的攝取、避免高脂與過甜食物;生活上則應減少壓力、睡眠充足與適量運動。
但如果嚴重到有經前不悅症,則需要用藥治療,比如避孕藥可改變排卵狀況來調節荷爾蒙,有些人則需要使用抗憂鬱藥,來管控腦部的神經傳導血清值。
臨床上有些女性的經前症候群,過了四十歲之後反而會變得格外嚴重,因此也有人會以為是更年期症狀,周輝政指出,更年期有典型的心悸、熱潮紅症狀,與經前症候群不盡相同,推論是因為快停經前,荷爾蒙變得不穩定,的確可能使得原本只是有點不舒服的經前症狀更加被突顯,但仍應透過記錄與就醫找出原因,才能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