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事業有成的四十歲單身女律師,從十二歲初經來潮至今,月經周期一直很規律正常,但是有一項惱人的問題,也從二十多歲起規律的發作,那就是,在月經前一周起會明顯頭疼、情緒低落、看什麼都不順眼。
月經前一周 多有不適感
一開始當她大發雷霆時,旁人以為是祕書犯了錯才惹毛她,後來她自己也意識到好像跟月經有關,因此這段時間她就安排休息,也盡量不見客戶,以免自己突然情緒失控,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道,這才向婦女身心門診求助,確認自己罹患「經前不悅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
台北榮總婦產部婦產實驗室主任趙湘台表示,如同許多人會對中年女性的情緒表現,投以「妳更年期了喔?」的疑問句,當身邊的女性在一定時間出現身心不適時,也會下判斷「妳那個來了喔?」卻不知道有些女性其實更需要的是醫療協助,而不是當作「做女人的宿命」,讓自己每個月都需要受折騰。
趙湘台指出,八成女性在月經來的前一周,都會或多或少感受到一些身、心改變,而且多數是讓自己不太舒服的感覺,比如身體方面以乳房漲痛、腹部脹氣、頭痛、四肢關節水腫等最為常見,趙湘台有一名患者,每逢月經前一周起就會變得眼皮腫脹、體態豐腴,原來是因為水腫,導致體重增加五公斤之多;奇妙的是,月經一來,症狀就雲消霧散,體重也會因為大量排尿而恢復。
沮喪或易怒 情緒變化大
行為方面的症狀則包括容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嗜吃甜食、晚上還會難以入眠、早上賴床。
情緒變化上則最為明顯且多元:有些人會容易感到沮喪、情緒低落,甚至想哭、一點小事就會淚眼撲簌簌掉下來;也些人則很容易被惹毛、看什麼都不順眼,嚴重時甚至於會煩躁易怒,有如一觸即發的火山;共同點就是這些人因為情緒上的問題,會讓身邊的人無所適從,也導致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不想參加社交活動。
其實,經前不適的症狀高達兩百多種,上述都只是常見症狀。
趙湘台表示,女性在月經前一周開始出現的身心不適症狀,統稱為「經前症候群」,育齡期的女性,五至八成曾經出現一種症狀,其中,百分之十三至二十六有定義上的經前症候群;若經前症候群症狀嚴重,影響到人際關係、家庭生活、甚至工作表現,這種干擾到日常生活的經前症狀,就被稱為「經前不悅症」。
經前不悅症 與體質有關
雖然「經前不悅症」的比例不算高,發生率約百分之三至八,但是這些人的日常生活會受到嚴重干擾,月經對她不但不是「好朋友」,反而會讓她變成「沒朋友」!
趙湘台指出,女性月經周期的卵巢荷爾蒙濃度會有高低變化,但目前的醫學證據不認為與荷爾蒙分泌量有關,而是與個人體質對荷爾蒙變化的敏感性有關,因此當偵測荷爾蒙分泌的數值,可能是正常的,但大腦對此反應卻會不正常。
「經前不悅症」約莫在初經二年後就可能發生、症狀會伴隨著每次月經開始直到停經為止,平均好發年齡為二十六歲,但臨床上趙湘台接觸到的患者,往往都受苦了好多年才來就診,他表示,拖延治療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是多數女性認為這些症狀是與生俱來的,不認為是疾病;第二則是會使用其他緩解方法,忍過就算了;第三則是擔心醫師不認真看待,就醫會被認為大驚小怪
需不需用藥 靠醫師診斷
哪些人比較容易得到「經前不悅症」?大約有五大危險族群:一是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作息不規律者;二是有菸、酒習慣者;三是常處於重大壓力下者;四是母親或姊妹也曾出現「經前不悅症」者;五是之前有憂鬱症、躁鬱症等精神科疾病病史者。
「經前不悅症」必須嚴謹診斷,有些人對經前不適感覺困擾,但可能還不到需要用藥治療的地步,因此趙湘台建議,有經前症候群的女性,可以寫月經日記來記錄自己的情緒與生理反應,就醫時可幫助醫師更快速做出正確診斷,也才能達到對症下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