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憶失語肌萎 找到致病機制

 |2010.08.28
1064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沈哲鯤率領的本土研究團隊,花了四年時間培養出罹患額顳葉退化症的病態老鼠,解開失憶、失智、失語及肌肉萎縮等大腦退化性疾病的致病機制,有助於研發藥物,緩解這些疾病帶來的痛苦。

這篇研究論文已發表在國際重要期刊「實驗醫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研究論文第一作者、國立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坤哲表示,如果一切順利,長久以來失憶症無藥可醫的窘境,將可獲得解決。

蔡坤哲表示,額顳葉退化症是造成大腦額葉與顳葉萎縮,進而引發失憶、言語喪失、神經動作障礙,甚至併發俗稱「漸涷人」的運動神經元疾病的主要原因。

額顳葉退化症在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族群中,是第四大常見的失智原因,僅次於阿茲海默氏症、路易體失智與血管性失智;而在不到六十五歲的族群,卻是第二常見的失智原因,僅次於阿茲海默氏症。

二○○六年美國研究發現一種名為「TDP-43」的蛋白,會影響神經細胞活性,一旦這蛋白新陳代謝異常,會引發額顳葉退化症、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神經退化性疾病,但卻不知其致病機制為何。

中研院研究團隊從中找到契機,先培養病態老鼠,在老鼠前腦區的海馬迴、大腦皮質區等特定部位產生過量TDP-43,再測試觀察非神經細胞增生及不正常蛋白表現等情形。結果發現這些老鼠變笨、肌肉也明顯無力。

研究並發現,有助於老鼠學習記憶的蛋白減少,抑制學習記憶的蛋白則異常增加。非神經細胞數量也增加,以及蛋白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導致大腦萎縮,大腦重量變輕,大腦神經細胞數量變少,在在顯示在過量TDP-43的作用下,牠們確實變笨。

目前臨床上治療額顳葉退化症,採用阿茲海默氏症藥物來症狀治療,效果有限。中研院揭開額顳葉退化症致病機制的老鼠模式後,科學家可研發更有效的藥物及治療方法,治療額顳葉退化症引發的失憶、失智、失語及肌肉萎縮等大腦退化性疾病。中研院已和澳洲某實驗室進行藥物篩選合作,測試特殊藥物的治療效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