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施法施勝,諸味法味勝;諸喜法喜勝,除愛勝諸苦。」
———《法句經》
施予真理是最殊勝的布施,各種味道以真理的法味為首,此外,世間雖有種種歡樂,但享樂後痛苦將接踵而至,例飲酒作樂後,身體會痛苦、精神變得渾濁。我們在生活中成為欲望的奴隸,自以為那是快樂而緊緊抓住,但就在那刻,痛苦也將隨之而來。
佛陀在初期經典中提出在家佛弟子所應具備的德目—「五具足」,也稱「五財」。擁有這「五具足」,就能創造出一切價值,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產。「五具足」分別是:信、戒、聞、施、慧。
換言之,我們應對三寶生起堅定信心,一有機會聽聞一切教法,並銘記在心;不僅如此,我們還應在生活中資助、關懷他人,使所有人都能獲得安寧;最後,以實踐上述四項德目來獲得充滿智慧的人生。具足這五種條件,就像是真正擁有永恆的財富。
上述五種財富人生,其實就是叮囑我們要培養對真理堅定的信念,以此活出智慧人生。佛教是強調覺悟的宗教,要達成佛教所追求的目標,有賴於智慧,意味著從欲望中解脫,並進入涅槃境界。
以上偈頌其實提出疑問:什麼是真正的布施?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世間的價值觀向來都認為:在物質上過得比別人富裕、凡事戰勝他人,這樣的人生才是快樂的。這種價值幾乎已成「世襲」,像洗腦般地流傳至今,而佛陀則要我們以真理來觀察此價值判斷的標準,並提醒:只顧變富足、只想勝過他人,只會成為欲望的奴隸。
在家弟子的生活有諸多束縛,很難將欲望完全切斷。正因為有很多束縛,佛陀才更以解脫的真理來教導在家弟子,尤其是他所強調的布施,是擺脫束縛的第一步,過度的擁有只會成為被糾纏束縛的根源,因此在生活中布施,以此擺脫對欲望的追求。
南韓進入初秋,各種水果正炫耀著它們甘甜的果味,市場裡到處都有水果,要選擇那一種,是個人自由。經典中稱水果為「菩提果」,一年的水果在秋天收成,一生所造作的業則結下果實,為下一生做準備。
今天選擇什麼樣的水果,即種下什麼「因」,並因享受果味而結下「果」。佛陀曾說:因果分明,讓我們發願,希望自己在豐盛的秋天中,成為一個選擇真理果味的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