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可以走天下
文/趙安妮
大家都知道法國人不喜歡講英文,肇始於和隔個英吉利海峽的英國之間,幾百年來根深柢固的民族自尊心情節作祟,這是眾所周知,既使他們會聽或說,也不屑使用而裝蒜;對於這種態度,我們可是無辜受害的第三者,平白受池魚之殃,於是靈機一動,我先下手為強的手段,處理過程愉快達成目的,倒可以提供大家參考。
有一次在法國某百貨公司,我要買衣服,服務小姐滿口柔軟動聽的法語,對我而言真是雞同鴨講:「不通!不通!」我嘻皮笑臉地打斷她的介紹,直接用英語問售貨小姐:「妳會說中文嗎?」
她一定覺得莫名其妙,當然搖頭說:「NO。」
我滿臉笑容的又說:「我也不會說法語,妳看,那我們用英語好嗎?」
當場OK了,她也不會笑我英語很破,我們兩個英語都不怎麼樣的人,加上比手畫腳居然相談甚歡,她還介紹最新款式給我,告訴我最暢銷的是哪一款,我也高高興興買成了東西,她還直接給我打九折以示優待。
據了解目前全世界講中文的人口已佔百分之二十五,但願有一天,講中文嘛也通,希望將來中文可以走遍天下。
復活節島的石雕
文/江逸
孤立懸於南太平洋南緯二十七度的復活節島,是一座地處亞熱帶溫和氣候的島嶼。一七二二年,荷蘭航海家羅治文首次登上這座太平洋最東端的小島,他命名為復活節島。最令探險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們好奇的是島上站立在祭祀平台上的石雕像,倒底是誰雕造而且直立在島上?不少科幻小說家寫書立論這些石雕像是外太空來客的傑作或是大洋洲的亞特蘭大陸的後代。挪威考古學家海雅達一九五二首次提出這些雕像是南美洲印加的國王搭乘草編木筏橫越太平洋到此所建造。
依據二至十米高的巨大石雕像,雕工及拖運將近一四○○○噸的石材至十八公里外的目的地,當時的島民是如何達成這項不可思議的艱難工程,眾說紛紜。最早發現石雕像的羅治文推想這些雕像極有可能是就地用黏土或是軟土塑造而成的。目前為止,考古學家們的共識是這些巨大雕像是利用巨木滾動作用而移運的,其中包括石雕像直立地移運,或是利用槓桿原理等。
遊大峽谷 盡情賞日出
文/馮旻
今年美西遊程又重提大峽谷、加州納帕酒鄉,並且一改匆匆帶過的陽春走法,試圖吸引客人回籠。美國大峽谷常被提列為一生必遊景點,壯闊氣勢和百變雲影總帶來新感動。
今夏旅行社推出的「Magic美西玩家納帕酒鄉火車大峽榖日出十天」行程,除了洛杉磯和拉斯維加斯,特別以國內線飛機取代遊覽車,得以在大峽谷住一夜看日出,玩到重點。
大峽谷日出最有名的觀景點是Yavapai Point或Mather Point,半夜摸黑出門去賞日出,剎那的光影色彩幻化,令人感動莫名。
日出之後再踏著晨光健行一段,Mather Point到Yavapai Point這兩點相距兩公裡不到,正適合晨間運動。
遊大峽谷的時間,建議再走一段景觀很不錯的Bright Angel Trail,並且觀賞介紹大峽谷自然與人文歷史的「IMAX超銀幕電影」。
蘇格蘭古堡 千年屹立
文/蔣寒
夏天是旅行蘇格蘭最好的季節,高地的風不那麼凜冽,壯闊的峽灣、屹立千百年的城堡、繚繞不去的傳說,還有蘇格蘭裙、威士忌酒,帶給旅行者獨一無二的旅程神奇感受。
世界趴趴走,走過蘇格蘭,許多旅客為它特殊的風采建立專屬印象檔案,這個檔案所蒐集的蘇格蘭,堅毅而神祕,其捍衛獨立的尊嚴與傳統文化的歷程也令人動容。
攤開蘇格蘭地圖,畫出格拉斯哥和史特林這一線,以北是高地,以南是低地。低地是政治中心,文化表現較為豐潤,愛丁堡、格拉斯哥和史特林形成所謂的低地三角。
但高地則更有獨樹一格的風采,從威廉堡、尼斯湖到厄奎特堡、伊凡尼斯,景物壯闊,風笛聲也增添幾許孤寂蒼涼。
電影「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仍然是觀眾印象最深的蘇格蘭古裝片,梅爾吉勃遜因此片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電影主角是十三世紀的蘇格蘭高地英雄William Wallace,他帶領民兵對抗英王的傳奇搬上銀幕,在全球觀眾心中種下蘇格蘭擁護民族獨立的印象。這段歷史的場景在史特林,其中Wallace紀念塔內還展出他的寶劍。
如今蘇格蘭北方最大城市伊凡尼斯的伊凡尼斯城堡,是莎翁筆下馬克白故事的主場景,現在的城堡是一八三五年照著原始的木城堡興建。而伊凡尼斯也是蘇格蘭傳統運動鐵球比賽的發揚地,每年夏天都有鐵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