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台北報導】國光石化廠開發案環境影響和高耗能等爭議不斷,昨天又被批嚴重誇大經濟產值和貢獻度。台灣環保聯盟學術委員召集人暨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報告指出,國光石化宣稱每年對國內生產值(GDP)貢獻度達百分之三點九四,比二○○八年所有能源密集產業所貢獻的百分之三點八六還高,甚至超越兩岸經濟協議(ECFA)預期效益兩倍有餘,擺明誇大。
環保署昨天召開專家延續會議,針對國光石化溫室氣體排放問體討論;能源使用效率及正式營運後對全國經濟的效益,也是會議焦點。
據國光石化環評書內容,以去年全國GDP為估算基準,在二○一○年至二○二五年施工期間,每年都能為GDP創造百分之三點零五的貢獻值,並提供超過四十萬個就業機會;二○二六年以後,平均每年可為GDP創造百分之三點九四的值,和近七十萬個就業機會。
但徐光蓉以經濟部能源局統計資料指出,全國能源密集產業包括中油、台塑、中鋼和燁隆等石化、鋼鐵、水泥和造紙等工業部門,近二十年來對GDP的貢獻都不及百分之四點五,且皆自二○○二年開始下降,到了二○○八年更只有百分之三點八六;但國光石化卻聲稱可創造百分之三點九四GDP。
日前兩岸簽署ECFA協議,經濟部公布的效益僅為提升百分之一點六五至一點七二個GDP;徐光蓉和立委田秋堇質疑,蓋一個國光石化,怎麼可能比簽兩個ECFA還有效?況且所有高耗能產業部門每年都消耗台灣三分之一的能源,對GDP貢獻卻完全不成比例,國光石化每年更要製造一千兩百萬公噸排碳量,減碳成本顯然被低估。
環評委員要求國光石化在下次溫室氣體專家會議前,必須提出能源使用說明書的部分相關內容,並在環評大會表決前讓所有委員都看到書面資料,對排碳、經濟損益評估等問題提出更精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