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每到二月十四日便會有無數的短信發來表示「情意」││與我而言也就是個熟人問候,借了「情人節」來做調侃,想起來肚子裡時常發笑。
但我們的年輕人對這個舶來的情人節很重視,這不需要複雜的調查,你到花坊看看就會知道了,所有的玫瑰都賣得精光││這就是實證。
我常想,這世界第一倒楣的樹種當然是樅樹,美國人、英國人每逢耶誕就砍它,回去給自己開心,而最晦氣的花卉是玫瑰罷?人一談戀愛,或稍對人有點愛意,便剪它的花頭。儘管是這樣想,我並沒有惋惜的意思。
其實,中國也有情人節。老牌子、正宗的是││牛郎織女七夕會,不過它不叫「情人節」,七夕就是「七夕」。
牛郎織女那段纏綿悱惻的故事,我先是聽了同學的母親說,後又看漫畫書,獲取了這個知識。
天上的牛郎星與織女星遙遙相對,當中隔著浩渺的銀河。有幾年每到農曆七月初七,我常坐在石頭上仰望天空,想看他們「相會」,但總是陰天,黑咕隆咚的,什麼也瞧不見。二月河這般傻氣,我的讀者一定會笑的。
其實即便是「情人」,世上有幾對能「終成眷屬」的,而成眷屬照樣過情人節那才叫過癮!
小時候一直覺得牛郎織女故事不圓滿,王母娘娘吃飽了撐著管這閒事!但後來明白,不圓滿的東西才是最美的。阿芙羅底德倘無斷臂,還會享有頂級絕世的風華嗎?茱麗葉如果真成了貴婦人,誰還替他們掉眼淚呢?賈寶玉和林黛玉也是這般,若真的戰勝賈氏宗親、摒棄薛寶釵、八檯大轎成婚、林黛玉作為「寶二爺夫人」主持家政酘酘會有什麼意思呢?
總之,我覺得七夕的故事很有美學追求,很高雅,很現代的!
過去中國人對七夕節過得極其認真。翻了一下清人筆記,過「七夕」比過八月十五記載要詳明十倍。七夕前,六月下旬這個節實際上已經開始了。點心店開始製作「巧果」,用麵粉和白糖挽成花樣用油炸,我們今天叫「甜麻花」,當時的人叫它「苧結」。到正日子這夜,家家戶戶要擺拜壇,有錢人家是在正廳的「露台」上,大約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陽台;沒錢的窮人就在院子裡,鮮花、巧果、點心、甜酒都擺上去,燃上香酘酘然後舉家望空禮拜。有詩為證:「幾多女伴拜前庭,敬祈銀河架鵲翎。巧果堆盤卿負腹,年年乞巧靳雙星。」
這實在是女人們借機抒發情緒的一個節目。中國女人可憐,自宋以降就沒有了戀愛自由。男人們也沒有戀愛自由,都不能說「愛」字,只好「乞巧」。我想那些人跪在庭院中間向牛郎織女喃喃禱祝,心裡想乞什麼,真的是天知道。
另有一詩或道出個中玄機「乞巧誰從貸聘線,瓜花穀飯獻出筵。阿儂採得同心果,不為雙星證夙緣。」這個節各地過法大致大同小異。巧果有的地方油炸,有的地方不炸,追求的是它的花樣,工巧、玲瓏、美觀。禮拜程式和祈福內容也是先後不盡一致。
它既然叫「乞巧」,那怎麼判定你是聰明閨女還是笨丫頭呢?有些是這樣操作的:七夕這夜,盛一碗水,置在拜台上,第二天早晨,受試女孩要向碗裡放一根針,十分小心地放在水面上,針如果沉下去,算你笨。水是有張力的,針能浮在水面上呀!你行,聰明。
這些都是舊俗,今天的人當然不會去拜牛郎織女,我看了許多旅館,擺的都是趙西元帥、關公,除了財神,什麼也不拜。
人們希望七月的喜鵲會帶來愛情的幸福。我讀金庸的《神雕俠侶》,裡頭有種植物叫「情花」,生的地方也驚人心魄││「絕情谷」。愛情的心態猶如中了「情花之毒」,契合如符。極佩服老先生的想象力,我思量這情花及絕情谷的形象思維,肯定是他年輕時的奇思妙想,老年人思量不來這意思。
甜蜜+痛苦=愛情。我們的先祖就懂這一條。人們在過七夕時,其實就是潛意識地召喚愛的靈魂!魂兮,歸來,希望碰巧「我能擁有酘酘」
歸來!歸來,魂兮歸來!七夕的靈魂,中國的情人情結在此日熏蒸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