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映禎台北報導】台灣外食人口多,免洗筷使用率高。根據統計,台灣一年約消耗五十億雙。立法委員田秋菫與環保團體昨天呼籲,衛生署應盡快訂立檢驗程序,以及免洗筷殘留物對人體影響標準值,讓民眾吃得安心。
田秋菫指出,市售竹筷多利用燻硫與氧化作用後,立即煮沸去除殘硫,但若於製程管控不當,可能殘留大腸桿菌、黴菌,或二氧化硫等危害人體健康微生物或漂白劑。
二氧化硫遇水會變成亞硫酸鹽,氣喘或過敏體質者,可能誘發氣喘等不適症狀,過量還可能引發呼吸困難、腹瀉與嘔吐等症狀。日前中國才傳出將免洗筷回收漂白後,二度使用的「黑心竹筷」事件,台灣免洗筷四成來自中國,嚴重威脅民眾健康。
日前,行政院衛生安全諮議委員會經通訊審查,討論「是否訂定免洗筷衛生標準」,但多數委員以二氧化硫殘餘屬微量,認為不須訂立,但田秋菫呼籲,即便是微量二氧化硫,只要累積過量,就會傷害人體。
對此衛生署昨天澄清,審查會議只是暫時未通過免洗筷衛生標準,委員仍在收集相關資訊,是否訂立檢驗標準,有待討論。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顏美娟表示,若養成自備衛生筷習慣,平均每人一年可省下十一公斤垃圾量,不但對環境永續發展有幫助,也能嚴防「病從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