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成塔」的典故,最早可見於《法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此童子是指中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過去世幼年時,曾堆積泥沙做成佛塔,以供養三寶,由於此功德,種下成佛的因緣。
在《萬善同歸集》也提到:「《法華經》中,明散心念佛……聚沙成塔,漸積功德,皆成佛道。」說明以沙造塔供佛,點滴積累的功德,必得於後世成就佛道。
阿育王與佛塔的關係,《雜阿含經》有更詳細的記載,佛世時,曾有兩個童子,一名闍耶,二名毘闍耶,一起在沙堆中嬉戲。遙見世尊走來,那莊嚴威儀的三十二相,令闍耶童子生起無限歡喜,心想:「我可用手中沙當做麥麩,來供養世尊!」
因此,世尊為闍耶童子授記:「於我滅度百歲之後,此童子於巴連弗邑當受王位,領閻浮提,名曰阿育。當廣布我舍利,一日之中,當造八萬四千塔。」此王,即指阿育王,以遊戲之泥沙歡喜供佛,佛乃為其授記。且預料他將會廣布佛舍利,起造「八萬四千塔」。
「塔」,音譯作窣堵波,略譯作浮屠、佛塔;意譯為塚、墳、塔廟等,有「聚集土石成堆」之義。當年佛陀涅槃、荼毘(佛教的火化儀式)後,弟子將其舍利子分為八份,讓八個國王帶回,各自建塔供養;自此掀起興建佛塔的風潮。
故知「塔」,原是為了安置佛陀舍利,其後也用於收存高僧遺骨、收藏經卷、佛像、法器等等。而在印度有佛出生、成道、轉法輪、般涅槃處等聖地,即阿育王統治時期的「八大靈塔」。
關於造塔的功德,依據《佛說造塔功德經》載:「命終之後生於梵世,於彼壽盡,生五淨居(為淨業聖人所居之五天),與彼諸天等無有異。」甚至透過瞻仰佛塔,以此因緣得以見佛法身,因塔內多書寫四句偈:「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一切因緣及所生法,性空寂故,是故為法身。若有眾生能了解如是因緣之義,當知是人即為見佛。
故知,佛教的「聚沙成塔」,是指小孩以沙供佛,或堆積泥沙製成佛塔,雖是遊戲也能成就無量功德。後世則多以「積少成多」之義運用此成語。正本清源之際,我們可以這麼勸導、鼓勵別人:「你只要精勤不懈,定能聚沙成塔,獲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