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差送信是童年眷村極期待的場景,送來驚喜,也傳來祝福,以至於成長後成為綠衣部隊的粉絲,在《海角七號》裡找到會彈琴的茂伯,在花蓮山區讀到全台灣最早起的陳英欽的故事,還有在網路點選爆紅的郵局之花丁心儀……而《那人,那山與那狗》則是我最喜歡的郵差電影。十幾年前演這部電影的時候,男演員劉燁才剛從學校畢業,兩岸三地的電影交流也十分有限,這部電影沒在台灣上演,我看的是錄影帶。
眼神渙著憂鬱的劉燁,在戲裡承襲父業做郵差,叢山峻嶺,綿延不盡,天沒亮出發,黃昏才送出一封信,劉燁曾懷疑自己奔波一整天換來的代價值不值得,直到他基於同情,為雙眼失明的老太太送出自己編造的假信與匯票,才覺得這世間因為有郵差這角色,可讓一個無依無靠的山居老人燃起無限希望。老人一個月就眼巴巴盼著兒子捎來一封信,這是她活下去的力量。
好感人的劇情,好洗練的演技,使我對郵差有更多的幻想與期待。早期眷村媽媽心情跟電影中的老人有點接近,也是一個月等前線的阿兵哥先生寄回一次家用,時光流轉,銀行服務功能增多後,那在花蓮凌晨三點就起身送信的陳英欽形容最傳神,「早期大家聽到我的聲音都很高興用跑的出來,那時候掛號信常常是送錢來啊!」但現在錢大部分用提款機轉帳,「害我變成專門送繳稅通知書和罰款、帳單的,現在他們拿印章都不用跑的,還慢吞吞的,真傷腦筋!」
有誰比他更清楚這半世紀的郵政歷史呢?新生代用簡訊取代信件,更害得郵差這幾年無事可忙,郵政總局於是讓他們化身為綠衣天使,送信的同時去僻遠鄉村關懷獨居老人。老人一見他們就叨念,我家孩子都不知在忙些什麼,算一算,又幾個月沒見著面了,還不如郵差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