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父親節,各縣市都表揚模範父親,許多家有病兒的父親,含辛茹苦照顧、養育,無怨無悔;也有些單親家庭的父親,身兼母職,邊工作邊養育孩子。
許多模範父親來自貧困家庭,他們在艱難環境打拚,值得尊敬、讚佩,但從報導看到一些例子,值得深思。
新竹市有名四十二歲的工人劉先生,靠微薄工資扶養八個從周歲到十八歲的孩子,他幾乎全年無休,因為家面積小、床不夠,他不捨和孩子「搶」床,天天睡地板。
昨天父親節,八個孩子都對他表白
:「爸爸,您辛苦了」、「爸爸,我愛您」,讓他感動含淚。
劉先生在工地做工,日薪八百至一千元,每月兩萬多元工資,扣掉房租、生活費所剩無幾,劉太太說,不敢再生了,因孩子太小,她無法上班,每天看到丈夫累得半死,好心疼。
劉先生也堪稱「模範父親」,媒體報導他,不無嘉許之意,但這樣的「模範父親」,卻令人搖頭嘆息。
他為何要生八個孩子?現在許多年輕夫婦,雖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階級,但不敢生小孩,因為知道薪水不足以養育,而劉先生工資微薄,卻不知道節育,媒體報導他,也許意不在讚許,而是要提出這個問題。
在社會底層,有不少類似劉先生的例子,他們也許沒有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但社會局等單位應發揮功能,勸導節育,以免惡性循環,愈加無法脫離貧困。
家庭貧困原因各不同,若有關單位能及早發現,預作防範,如家有病兒,在婚前、懷孕前做檢查,就可避免日後的長期照護之苦,及影響家庭經濟,就不會帶來家庭問題,甚至減少社會問題。
羅永翰(台中市/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