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品菜】蘇東坡參拜玉板禪師

戴永夏 |2010.08.05
953觀看次
字級

 美味佳餚,人人愛吃,但不見得人人會吃。一般人只知動用嘴巴,吃個苦辣香甜。而一些名家吃菜重品———不但品出滋味,品出門道;還品出思想,品出哲理,甚至品出食者的人品。他們追求的不只是美味享受,更重人生教益。

宋代大詩人蘇軾,也是位著名的美食家。北宋紹聖年間,他被貶到惠州,結識了禪友劉世安。一天,他邀劉世安一同去參拜「玉板禪師」。

他們來到寺院後面的一片竹林中,信步漫遊。正是濛濛春雨後,春筍破土時。蘇軾採來鮮嫩的竹筍,剖成薄片,放在火上燒著吃。劉世安從未吃過這樣的美味,便向蘇軾請教這道佳餚的名稱。蘇軾指著顏色像美玉一樣溫潤、質地似凝脂一樣細膩的筍片說:「此名玉板。此老不但將自然法則演示得維妙維肖、生動活潑,而且能大飽口福,解饞充饑。」

劉世安這才明白,原來蘇軾所說的「玉板禪師」,就是這鮮嫩的竹筍!

蘇軾見他面露失望之色,不解其中的奧祕,便寫詩開導說:「叢林真百丈,法嗣有橫枝。不怕石頭路,來參玉板師。聊憑柏樹子,與問籜龍兒。瓦礫猶能說,此君哪不知?」這意思是說:品嘗鮮筍,能讓人領悟到百丈禪師所說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禪理,懂得鮮筍中也蘊含著奇妙的禪機--草木之中,都深藏著無窮的奧祕,連那些瓦礫石頭都能講說佛法,我們不也可以從中悟到做人的道理嗎?

或許,蘇軾說得過於玄妙,不易理解。倒是一些現代名家對菜的品評,更加貼近現實。

一九三三年,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住在學校附近的一個小雜院裡。夏日的一天,一位友人來訪,適逢老舍親手栽種的白蓮花盛開。友人採下一些蓮花瓣來,洗淨後在裡面抹一層豆沙餡,再折起來蘸上雞蛋麵糊,放進熱油鍋中炸至淺黃色,然後撈出來撒上白糖,做成一道濟南名菜「炸蓮花」,想請老舍品嘗。

  然而老舍卻對此大發感慨:「啊———蓮花———蓮花啊!您的幻滅,使我心弦顫動而鼻涕長流啊……您的青春,您的美麗妖豔的青春,您亭亭玉立的青春,使我憧憬而昏醉了……雖然廚夫———獰惡的不瞭解您的廚夫———將您油炸了,但是您是不朽的啊!您是蓮花,我是君子,我們的悲哀的命運正相同啊……我不敢———不忍———吃您———的青春的花瓣,我要將您的骨肉煉成石膏,塑成愛神之像,供在我的案上,吻著,吻著,永遠吻著您亭亭玉立……」(老舍〈吃蓮花的〉)

在老舍看來,蓮花是美麗高尚的「花之君子」,只可觀賞,怎能殘忍地將她油炸吃掉呢?他為此大為感傷,對蓮花大加歌頌,並以花喻人,惺惺相惜,借詠蓮來發洩對反動統治者壓迫知識分子的不滿。顯然,老舍從「炸蓮花」中品出的這種愛恨分明思想,也令讀者產生強烈共鳴。

也有的名家,從菜中品出了人性的善惡,道德的美醜,並對醜惡的東西大加撻伐。

  如中國著名學者梁實秋先生在〈炸活魚〉一文中,先以憐憫之心來寫「炸活魚」的烹製:「把一條活鯉,去鱗後,把兩腮以下部分放到油鍋中去炸,炸好的魚在盤中上桌時,魚還會喘氣……魚的下半截已經炸熟,腮部猶在一鼓一鼓的喘氣,如果有此可能,看了令人心悸。」

  由「炸活魚」他又談到「熗活蝦 」、「生吃活蟹」、「生吃活猴腦」等做法殘忍的名菜,並對此尖銳地批判道:「今所謂『炸活魚』,乃於吃魚肉之外還要欣賞其死亡喘息的痛苦表情,誠不知其是何居心……野蠻殘酷的習性深植在人性裡面,經過多年文化陶冶,有時尚不免暴露出來。荀子主性惡,有他一面的道理。他說:『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炸活魚者,小人哉!」

梁實秋把「炸活魚者」視為小人,這樣或許有些言之過重,但也不無道理,吃其肉也就罷了,還以虐殺動物取樂、以欣賞其痛苦為美,那真該如何形容較適當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