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宏義台南報導】經政府與台南成功大學三年來的檢測,全台五十座水庫的原水幾乎都有微囊藻毒素的存在。專家表示,長期飲用含低藻毒的水,可能導致肝癌。
環保署與成大自二○○三年起對全台水庫進行監測,環保署監測五十座水庫,成大負責九座,結果發現,台灣地區主要水庫都有優養化問題,藻類中藍綠細菌毒害性問題也不輕。
成大環工系教授林財富指出,過去我國對自來水系統藻毒研究較少,但這次大規模監測,全台五十座水庫原水被檢出微囊藻毒素,清水中也被檢測出低濃度藻類毒素。
他說,澳洲政府在二○○一年,從牛乳及其相關食品中檢測出藻類毒素,證實藻類毒具有累積於人體或動物體內特性,因此,藻類毒素會影響飲用水與食品安全,例如微囊藻毒素會累積於人體肝臟或膽囊,形成肝臟或膽囊腫瘤,嚴重甚至演變成肝癌。
林財富認為,水公司改變取水口取水深度,是降低水中藍綠細菌濃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藍綠細菌很少均勻分布於水體中,若將取水口設在較深處,則可取得濃度較低的水。
他建議,自來水應減少前置加氯劑量、強化浮除功能,等待多數藻移除後,再強化加氯氧化,以有效氧化毒素。同時在二至六月雨季來臨前的藻類好發期間,加強水庫經常性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