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總務省「二○○三就業結構基本調查」顯示,過半數職業女性以「飛特族」身分就業,而台灣年輕的「飛特族」也正快速增加中。
「Freeter」飛特族一詞,出現於一九八○年代後期的日本社會,結合「打工」和「自由」兩個字,意味著輕鬆面對工作,追求自由生活型態的工作者,把無拘束看得比生涯發展還重要。
「飛特族」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年輕人開始有不同的工作價值觀,「想工作時再工作」,多半時間都放在追求心理、藝術的創作成就;另一種「飛特族」則是因為經濟景氣衰退,企業減少,年輕人一時找不到好工作,只好重操學生時代的打工舊業,在便利商店喊「歡迎光臨」,或是在連鎖咖啡店日復一日的煮咖啡。台灣近年所出現的「飛特族」,大都是有大學文憑的打工者。
「飛特族」對社會的隱憂是無法累積工作資歷與專長,尤其在年過三十歲之後,要找到好的工作不容易。「飛特族」如果靠著時薪工作,要養活自己還算容易,但是靠打工的時薪,要養下一代就很困難。飛特族的現象,將使晚婚、不婚情況更為嚴重,養老的社會資本,也將會成為國家沉重的負擔、侵蝕國力。
表面上,看似自由無拘束的台灣「飛特族」,卻有和日本「飛特族」全然不同的心事,因為台灣的「飛特族」,多半沒有足夠應付社會變遷的能力,最後大多數「飛特族」,將會因年輕時追求一時的快樂,老年時就必須付出孤寂與貧苦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