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父母的歡心,或許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這個難度,並不在父母心裡的期待是什麼,事實上,只要能夠被具體說出來的期待,只要願意,總有被實現的一天。
難是難在,有時候父母並不確切清楚自己心裡的期待是什麼,即使知道,未必能夠明確地表達出來。至於為什麼對自己的孩子存在這樣的期待,究竟是為了彌補自己的缺憾,想要透過孩子延伸自己的意志,或是純粹「為了孩子好」,則是更深層、更待探索的面向。
作為別人的孩子,十五歲那年,因為北上讀書,我就離開父母,獨自生活了。物理上的距離,讓我不需要直接面對父母的眼光和反應。但是少了父母當我的鏡子,新的難題在於,我得透過其他的方式看到我自己,少了父母的期待,那我對我自己的期待是什麼?我得自己找出來這個問題的答案來。
這是屬於我的難題,而我的親身經驗是,這個尋找答案的路程,未必比努力符合父母的期待輕鬆。不同的階段,經歷不同的成功與失敗,不同的答案陸續出現,有些答案留在心中,有一些我最終放開,讓它飄走。
如今,我也是一個小男孩的母親了。也許孩子還小,我發現我的期待很「日常生活」;我要他三餐胃口都很好,我要他別生病,我要他在幼稚園的時候都很開心,我要他每一天都得到些許關於人生的道理,不管是從我們這邊、從學校老師那邊、從卡通電影、從玩具故事書……沒了,差不多是這樣了,而我的期望甚至未必能夠每天都被滿足。
但我有沒有一些對孩子其他的期待,也許是我自己都尚未充分意識到的呢?也許有,也許等他再大一些,等他不得不開始進入競爭與比較的人生環節,或者等我終於還是難免被整個社會的氛圍所影響,也可能是我自己內心深處,對某件事不知名的彌補心態,突然就體驗成了我對孩子的期待……當然有,我的眼神、我的表情、我的話語背後的情緒,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對我的孩子洩漏我對他真正的想法。
作為別人的孩子,我看似逃開了父母的期待,卻不可能閃躲「面對自己」這一道課題;作為別人的父母,但願我能夠隨時對自己耳提面命:少一些期待,多一些接納,更多的包容。(本專欄隔周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