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心房纖維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其中風機率較一般人增加五倍。衛生署日前核准抗心律不整新藥上市,可有效降低致死率及中風機率。醫師提醒,出現心悸、呼吸困難不適症狀別輕忽,平時也應定期量測脈搏,及早控制、治療。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言彬說,隨年紀增長,罹患心房纖維顫動機率大幅提高,國外研究顯示六十歲以上有百分之三點八、八十歲以上有超過一成機率。
國內約有超過二十萬人罹患心房纖維顫動,八十二歲的葛老先生即是一例,他在三十八歲就出現前兆,其後常出現心房纖維顫動,他說不舒服的感覺像是心臟「天翻地覆」、「裡面在跳迪斯可」,發作時也只能躺在床上,但只覺床在大搖動,當時因工作沒及早就醫,直到五年前中風,才知道自己是永久性心房纖維顫動,目前以抗凝血劑控制,定期回診。
台北榮總新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江晨恩說,每個人一生約有百分之二十五罹患心房纖維顫動的風險,而其中約有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因此導致缺血性中風,其住院時間較長、殘疾嚴重度、復發率、死亡率皆較高。
除了年紀外,酒精、甲狀腺異常、代謝症候群也是導致心房纖維顫動增加的原因,建議大家每天至少自我量測脈搏一分鐘以上,了解自己是否脈搏規律。
劉言彬說,目前最好的治療是心臟電燒術,但手術時間約三到四小時、有併發症風險,復發率高。江晨恩說,心律不整藥物在二十年來很少有新藥突破,過去藥物有皮膚黑、肺纖維化等副作用,猝死機率也較高,直到近年出現改良新藥,包括台灣在內的三十七個國家、五百五十家醫院共四千六百二十八名病患的臨床報告研究顯示,新藥成分可降低死亡、心血管疾病住院率、中風風險,目前健保不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