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在家時,才發現社區裡來叫賣的流動攤販還真不少。
早上十點多開始,就有一輛電動三輪車開進巷子,擴音器裡大聲放送著「碗粿、菜頭粿、豆腐湯」,之後,阿伯會關掉擴音器,把車停靠在固定地方,過段時間後,再啟動引擎,繼續開往他處叫賣。
接下來是一位騎著機車的女魚販,一路扯開喉嚨大喊,因為聲音有些淒厲,剛開始聽,還以為是哪個潑婦在罵街呢!
不久,又來了一對賣芭樂的父子,中年肢障的兒子,用摩托車載著七十多歲的父親,叫賣後面板車上兩簍自家種的芭樂,只見兒子低著頭,用僅存的兩根指頭,幫客人挑選上等的芭樂,老父親則在一旁稱讚這批芭樂好得無人比。
以前,我總習慣開著車到三公里外的超市採買,一次購足一個禮拜的量,既方便又舒適,對於進到社區來的攤販,有時我還會抱怨擾人,幾乎是懶得探問的。
可是自從聽見廣播名人吳若權說起,他原本是搭捷運上班的,可是看見滿街的計程車運將,頂著大太陽招不到客人,不由升起惻隱之心,於是就改搭小黃。因為他覺得,在這個景氣不好的時候,有能力付出的人,不妨改變一下消費方式,讓大家都能有一口飯吃。
從此,我不再嫌惡進出社區的叫賣聲,尤其,當我舒服的在家吹著冷氣,悠閒的翻閱書報時,只要聽見攤販由遠而近的聲音,就會不忍溽暑下,這樣一群揮汗奔忙的人,趕忙抓起錢包,三步併兩步的跑出去買,看見小販們親切的笑容,又想到他們可以早早賣完回家,心裡彷彿做了一件好事似的,可以高興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