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屋定型化契約新制原擬五月上路,公設、雨棚必須分開標示面積與售價,結果行政院長吳敦義與建商餐敘後,裁示「一定比例內可登記」,不到三個月政策大轉彎。
公設、雨棚分開標示,是因民怨不斷才決定變更,結果建商也表達「民怨」,壓力排山倒海,找上行政院秘書長林中森協調,更和吳揆餐敘表達立場,還不排除直接向馬總統告「御狀」。

今年四月,吳敦義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曾砲轟建築業,把公設和可使用面積以同樣價格販售,一坪雨遮要價五、六十萬元,讓「草繩跟螃蟹一樣價錢」的行徑,簡直像「土匪」,為何他現在向「土匪」屈服?吳敦義提出「庶民經濟」口號,就是要照顧一般民眾,為何又倒向財團?
一坪雨遮要價五、六十萬元,怎麼說都不合理,尤其現在房價如天價,一般老百姓根本買不起房子,中低收入戶甚至連幾坪雨遮都買不起,政府為何不能為人民的荷包把關?
國家經濟當然要靠工商企業帶動,政府擔心台商出走,極力拉攏企業,作法是可以理解,但在「財團經濟」與「庶民經濟」之間,政府一定要求取平衡,分寸拿捏尤其重要。
近來發生的苗栗大埔「怪手開進農田」等事件,也明顯是工商企業與「庶民」間的對立,政府迫於壓力,有向農民妥協的態勢,但又做得不夠漂亮,農民也不領情。至於雨遮問題,政府有向財團企業妥協的態勢,難道也要「無殼蝸牛」走上凱達格蘭大道,向馬總統告「御狀」嗎?
雨遮不是居住空間,怎能與室內面積共同計算,怎能以同樣價格出售?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甚至不算「庶民經濟」,而是簡單的常識判斷,政策大轉彎,能說服民眾嗎?
張碧霞(台北市/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