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散記

文/王靜濤 繪圖/郭關 中華藝廊 |2010.07.21
741觀看次
字級


第一日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入住高山寺,清晨醒了,掩門而出,掬水潔面清涼。獨立陽台,山中只留雀鳥遠近鳴叫,蛙鳴偶來,清風吹過樹葉作響。想起劉墉說聲音分「人籟」與「天籟」,天籟是只餘自然之音。

逕自神遊,看到白日迎客恍似高士的小狗,逡巡院門前,對我施以注目禮後便又離去。

古寺在成都崇州花果山下,毀於地震。稍復,便辦了佛學短訓班。抵達前,遍尋網路,未獲關於寺院的隻言片語。一抵寺,忙和心中所繪相對照:不是想像中的古舊,朱門灰牆,白底黑字的「高山古寺」,在綠樹掩映下放出幽靜的微光。院落莊嚴乾淨,後方在施工卻不喧鬧。踏入居士樓時,一隻淡黃色的小狗好奇地端詳,或許濡染佛音的緣故吧,眼神裡籠著祥和的味道,轉了幾圈便離去。以前也曾入寺遊覽,總有作客的陌生,這次卻多了自在。今夕何夕,若一夢:

山居塵囂遠,林鳥喚沉眠。

檀香漫山寺,禪音越闌干。

天色漸開,當家師一晴法師帶領早課。在莊嚴的誦經聲和有節奏的木魚敲擊聲中,很少放聲誦唱的我漸漸放下矜持。佛音即心音,心下關照就好!

早餐用罷。逸塵先生傳授修持方法,眾中大多是有根基的,於是圍著先生求教,未開化如我,只能站在外圍懵懂。但也多了些旁觀的細緻,先生的眼睛特別亮,閃著洞察一切的智慧和彷若嬰兒的真誠。想起扶先生下樓時,他的身體柔若無物,當時沒有細思,現在忽然想起《道德經》中的「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下午,圓覺居士講授打坐。據說禪定功夫了得,但他只平實地教授基礎知識,然後帶領大家體驗。印象中,佛教以「持戒」為要,一想起,便是《水滸傳》中魯智深受戒的畫面,住持一直問「……可持否?」魯智深左思右想迫不得已地回答「可持」。但師兄說:「貪瞋痴慢是修行的阻礙,但有時也是一種佛性的體現。業力是一種阻力,但我們可以把它轉化成一種積極的力量。」實在給我這個業力滿身的人以希望呵!

一日課程結束,向山中走去。階梯小路,野草雜花,落葉細苔,說不出的可愛。拾級而上,沿坡種有蔬菜,或剛出芽,或已收穫,新舊交替著。

再折而向上,是坍圮的大殿。說來奇怪,牆柱坍塌,但殿內的菩薩卻完好屹立,更讓人稱奇的是,殿內所有的牆都坍倒,只有兩尊菩薩間的白牆彩繪依舊。法師說這是菩薩的護持,於是在觀音像上簡單加了一層頂,依舊焚香供奉。據介紹,復建中的大殿原也是觀音殿,但原來的施工方偷工減料,在地震中全倒,工頭之後亦遇災禍。心下暗歎,因果是非,誰能說得清楚?

暮色傳禪意,竹葉誦佛音。

飛鳥振翅過,喚醒前世心。

快下雨了,非常多的小蟲低飛在空中,於是離開主路折而向下,一來或可避開小蟲,二來風景總在荒僻處。

山路盡處,樹木漫山而植,鬱鬱蒼蒼,身邊盡是山林濕潤清新的味道,心裡也漾滿了綠波。

第二日

一早開門,便與濃濃濕意不期而遇。落葉滿庭,積雨處處,遠山縹緲,驚悟昨夜雷雨已過。下樓,庭中落滿飛蟲,透明細長的淡褐色翅膀在積水中放著幽幽的光。

昨夢聞雷動,曉見葉滿庭。

一樹新帶綠,滿目曉霧清。

今有一晴法師的課。她精心準備了故事與禪詩,在有趣間方便我們認識佛法,琢磨出人生的事理。就像她所說:「心淨則為信,要以開放的心態去接受。」何嘗不是呢?碰到那些陌生和不可知時,我們何嘗用信心去面對?

中午屋中閑坐,窗外樹影斜搖,時間彷彿凝固,只剩下這窗這樹,自己恍若泛舟湖上般閑適。這古寺,或許是我們這些天南地北的有緣人,在人生路上的「諾亞方舟」吧!

晚上開研討會,講述高山寺的歷史。「據傳始建於隋代……清代復建。五一二大地震……」在我,歷史有時只是背景,重要的是當下。就像我對高山寺所有比丘尼和幫忙居士們,要比對建築更有興趣。

講到建寺初的困難,深深被法師們的坦率所感,亦深切了解身為女子很多事情做起來的困難。就像眾願法師說,當時半個月都見不到一個人,幾個人守著百廢待興的偌大寺院,那種感覺是難以想像的。又想起初入住寺時,整層只一個屋有人的忐忑,心下油然湧起敬佩之意。說到動容處,眾願法師有些哽咽,一晴法師也偷偷拭淚,不同於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是如此真切鮮活,只是比我們多了一份堅韌、淡定的決心。就如法師所說:「我們有時亦有煩惱,但這些業力亦堅定了我們修行的決心。」

屋內沒有掌聲,但每個人是深受感動的。以前聽人講「多情即是佛」,還懷疑佛怎能多情,現在悟了:若不多情,何來慈悲,怎能成佛?

明日要離開了,小樓在昏黃的燈光下,似也露出留戀之意,或許它亦想說「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但盡是自在圓滿的味道吧!

下樓時,一晴法師送了清涼油,九寨溝之行好禦蚊蟲,感動於她的細心,更想起她們素日下山靠雙腿、誦經靠油燈,為辦這次免費短修,準備了新被褥、電燈、飲水機,並聯繫車子接送,其弘法之悲心,令人感慨系之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