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進入炎夏之後,氣溫不斷攀高,依據衛生署「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匯集全國一百七十家醫院急診即時資料顯示,上周單日中暑人數屢創新高,本月四日、五日各有二十三人、三十四人中暑。
人是恆溫動物,因此即使外面天氣再熱,在很短的時間內散熱後,會逐漸調回身體可以接受的體溫,然而「熱傷害」就是指人的散熱機制無法正常發揮作用,導致核心溫度降不下來,水分流失過快引發痙攣、中暑等症狀。
人體吸熱散熱 途徑類似
人體是怎麼吸熱與散熱呢?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助理教授李恆儒指出,在一個艷陽高照的環境下,吸熱的來源包括太陽光的「輻射」;熱能從衣物「傳導」至皮膚;當環境溫度高於體溫時,則會使得高溫往相對低溫的地方去,這種「對流」作用就會讓人感覺熱氣襲來
;最後則是當人處於運動狀態,肌肉使力時造成的「代謝」作用,這些都是導致人體溫度上升的原因。
調降體溫的散熱方式,跟吸熱的途徑很類似,部分會透過太陽光「輻射」損失熱能;還有令許多人感覺涼爽的洗冷水澡、喝冷飲等「傳導」方式;若處在冷氣房內使得體溫高於室溫,熱能也會從人體往外「對流」出去;最後則是透過流汗等「蒸散」方式把熱帶走。
中暑會致命 須立刻送醫
熱傷害的產生就是源自此調節體溫的機制出現不平衡,李恆儒表示,氣溫過高是原因之一,高溫會讓人不斷排汗,導致體內水分、電解質流失,重點在於如果沒有適時補充水分,會發生脫水和血液容積減少;當脫水狀態持續未改善,就可能因肌肉血流差而產生熱痙攣,也就是發生於股四頭肌、腿後肌與小腿等部位的抽筋。
如果在這個階段就能及時到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熱傷害或許不會持續擴大,然而有些人體內調節溫度的功能瞬間失靈,進一步演變成熱衰竭、再到中暑,也有人直接進到中暑這個狀態,死亡率從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七十,這時就是危及生命的緊急事件,必須立刻送醫救治。
熱衰竭、中暑 處理大不同
熱衰竭與中暑的某些狀態與處理方式,剛好相反,因此緊急處理時要先分辨清楚,以免操作錯誤。李恆儒表示,熱衰竭時汗水會一直黏在身上,因此發作時皮膚通常蒼白且濕黏,體溫某個程度是比正常時稍微涼一些,急救時除了到陰涼處休息,協助擦乾身體,重點要讓患者平躺、抬腳,幫助血液往腦部流動來防止休克。
中暑則發生在又熱又乾的環境下,汗水急速被蒸散掉,因此患者皮膚會又乾又紅、體溫非常高,通常中暑者會呈現瀕臨昏迷狀態,而且無法自行完全降溫,因此一定要立刻送醫救治。
在等待就醫的過程,李恆儒提醒,要落實幾個降溫動作:在陰涼處移除患者的衣物,並以濕布覆蓋;墊高患者的頭頸部讓血液往下走,以免血液集中在腦部會影響腦功能;冰敷患者的頸、腋下、鼠蹊部,冷卻這些血流量大的動脈流經處。
作息不正常 身體易缺水
根據衛生署統計,每年七、八月是中暑高峰期,因此之前那波「熱浪」的震撼有可能再度發生。李恆儒提醒,中暑跟身體失水程度有關,因此夏天時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而是應該定時定量補充水分,才不會一下子流失太快;此外,作息長期熬夜、飲食習慣不佳、缺少運動的人,身體也容易缺水,比一般人更容易中暑。
高溫無法避免,但是中暑可以預防,衛生署提醒,要減少直接暴露在高溫下,預防重點如下:
一、減少在大太陽底下運動,尤其在上午十時至下午兩時應儘量避免。
二、熱天在戶外應撐陽傘、戴遮陽或通風的帽子及太陽眼鏡。
三、記得隨時補充水分,並儘量避免飲酒。
四、穿著寬鬆透氣、淡色的衣服,以避免吸收紫外線。
五、若需在戶外工作,應更注意補充水分及空氣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