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四期全國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八日圓滿結束,讓近五百位參加的教師們,獲得心靈的滋潤,也學習不少面對家長、學校的小撇步。圖為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長陳淼勝與老師們合影。圖/人間社記者有義
【人間社記者賴台生大樹報導】雖然教育問題千百種,但只要有良好的溝通、教養、親師關係,就能達到家長、老師、學生三贏的目標。第二十四期全國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自五至七日邀請到國家發展研究院講師鍾茂松、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副主任洪冬桂、政大教授鄭石岩主講「談溝通」、「談教養」、「談親師」,三位學者專家傾囊相授,學員們獲益良多。
「放下身段,人見人愛;放下布袋,自由自在」身為國際佛光會檀教師的鍾茂松,以順口溜點出溝通技巧的關鍵所在。他表示,溝通與學問、財富無關,建議學員去除執著、分別、妄想的煩惱障,一切歸零。以柔軟的語言、態度、身段、行為加上隨喜、隨緣、隨順的心態與人溝通,自然諸事圓滿、身心自在。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談教養—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洪冬桂副主任引用《三字經》及總統夫人周美青的文章,點明孩子的教養,掌握在父母及老師身上。洪冬桂說,教養就是人的風格、氣質、內在的自我教育,每個人能夠提升自己、進德修業,就能打造一個優質的社會。
她提出陳樹菊、盧彥勳的故事,加上個人教育子女、學生的經驗與老師們分享「學歷不等於教養」、「偽善不是教養」,真正的教養是知書達禮、溫良恭儉讓,能夠利他,對社會有貢獻。
鄭石岩教授以著作「身教」配合個人經驗、輔導的個案和教師分享「孩子的典範學習—父母和教師的身教」。他指出「身教勝於言教」,父母、長輩、師長、公眾人物等,都是典範學習的來源,孩子學習大人的言行舉止,透過模仿、認同建立個人的人格特質、價值觀,身為父母、師長的人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