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睹物思人」,卻鮮少想過其中幽微的連結,物是物、人是人,大概不會有誰對此提出異見,然而,在上述語脈裡頭,重點顯然「在人而不在物」。
探究原因,有些物,可視為人體的延伸、生命的延長,「物」是我們確認彼此的重要憑藉。譬如國小同學的西瓜皮髮型、初戀對象的穿戴佩件、母親慣用的某廠牌醬油等等。俗話說「物是人非」,眼耳鼻舌身意緊緊抓住的,不是投射情感的人,而是物,彷彿物才是實際存在的全部。
該如何想像,一旦熟悉的「物」改弦易轍,我們是否還能找回當初的印象。在〈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這篇古典小說中,女主角三巧因為思念出外經商的丈夫蔣興哥,某日在樓前眺望,看見穿著與丈夫相同的陳商,進而推衍出家庭離合的故事。這似乎可以說明,人總是把心念所繫的人「物化」。
這裡說的「物化」並非貶意,也沒有把人物質化的意思。或許正因為「物是人非」,能夠留下的物,更彌足珍貴。換個角度,我們不也總有一些難以拋棄的「物」,像是一條小被巾、一個布娃娃,猶如「手澤」一詞,人用時間緩緩去溫潤物,讓物感染自己的氣息。離開了物,生命便缺少了一些部分。
資訊爆炸的時代,太多的物從身旁竄過,匆忙的生活總是急著汰舊迎新,我們不斷追逐著嶄新的事物,想抓住一縱即逝的流行。當今社會,「物」不復與人相濡以沫,人反而成為物的附庸,總覺得這才是對人的「物化」,令人納悶的是,群眾對此往往懵然無知,甚至欣然加入「拜物教」,箇中無法解釋的轉折,應可作為我們重新思考物與人關係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