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法句經】{73}即時行善 幸福一生

文/本覺法師 圖/李鎬信 |2010.06.24
975觀看次
字級

 



「不作惡業勝,作惡後受苦。作諸善業勝,作善不受苦。」

———《法句經》



在日常生活中,有那些事情是我們不可以做的,及應當做的?現今食物已成了保證我們健康的指標,先讓我們想想那些對自己的身體既有益處又有害處的食物吧,《法句經》第三百二十五首偈頌即提到與食物有關的故事。

話說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胃口很大,每頓飯都要吃半斗左右的米飯和其他食物。有天,他在飽食一頓後前去拜見佛陀,在佛陀說法時,波斯匿王因飯後愛睏而備受煎熬,最後終於不敵倦意而向佛陀大吐苦水。

不料佛陀卻說一首偈頌來警惕他:「樂睡又貪食,轉側唯長眠。如豬食無厭,愚者數入胎。」

波斯匿王以此為鑑,之後節制食欲,每天控制飯量,以此來修正自身,此外,他還保持警覺,勇猛精進,以求脫離生死輪迴。

食物雖有益於身體,但如果攝取不當,反而帶來害處。飲食過多會傷害我們的身體,使我們變得懶惰,其次還會使我們的生活與追求真理的方向相違背。佛陀教導我們:若不過正確的日常生活,那就沒有其他辦法能邁向真理。因此,需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端正自身的習慣。

前面的偈頌提到「作諸善業勝」,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實踐、避免日後追悔的善行又有那些呢?佛教裡總是強調:善行不在遠處,而是近在眼前。當今社會對年老父母的照顧或善行似乎相當不足,如果大家都變老了,也許對老人的關懷就會更為深切。

然而,我們不能因尚未親身經歷(變老的過程)就假裝不懂。內心有智慧,行動顯慈悲,如此方為萬物之靈。以智慧觀照未來,我們便能看到自己的後日,以「照顧未來的自己」的心情,盡心竭力地恭敬、照顧年老的父母,這是我們現在應當實踐的善行。

出門在外,有時會遇到行動不便但仍勇於外出的殘障人士。看到他們行走不方便仍堅持出門,心中就會升起一股敬意。在街上或在家裡與行動不方便的人士共處時,我們應站在他們的立場來看顧照料,切勿像看熱鬧似的投以自傲冷漠的眼光。反之,應以溫和的目光或暖人心扉的一句話來給他們鼓勵打氣。

大眾如果能如此觀照省察下去,我們就會因周圍有太多有待實踐的善行而心存感激,而充溢於我們四周的善行,亦只會走向那些行善的人們,使他們成為善業的主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