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發達 民眾習慣網拍或換物品 耳溫槍、棉花棒非禁藥 促進再流通 符合節能減碳
有民眾上網拍賣或交換耳溫槍、棉花棒等醫療器材,被衛生單位開罰,我不解,用不完或二手物品再流通,正符合馬政府的節能減碳政策,為什麼要被罰?

雖然說,這是為了杜絕在網路上販售醫療產品的非法業者,然而從被檢舉者的網頁和交易資料,難道無法判定是民眾自行私下交換或出脫剩餘用品,還是專業非法賣家?如果是二手商品交換或出脫,交易量肯定小且唯一次性(一項產品最多只會交易一兩次),不會大量而頻繁的交易,照理說,要剔除民眾僅是交換剩餘物資或二手商品,並不困難。
也許是公務員秉持依法行政精神,認為無論是民眾交換物資,還是非法廠商兜售都是違法,就該開罰;可是也讓人質疑,會不會是上網抓非法販售醫療產品,比起取締地下電台、流動夜市非法賣藥容易許多,加上有心民眾投入檢舉工作,更讓執法輕鬆。
若真是如此,恐怕是不合時宜的法令應該修正,而非要民眾配合老舊的法令。
網路發展到今近二十年,一般人已習慣透過網路尋找便宜商品、二手商品節約物資與開銷,是庶民生活智慧。
就某種程度上來說,透過網路找到交換商品的人,就和過去人們透過人際網絡,打聽誰有需要什麼東西,再進行交換的本質相同,法令必須配合科技造成的人際互動變化修正才對。
再不然,政府也可指定相關單位,建立販售、交換醫療用品的網站,或開放給國內幾大拍賣網站設立專區,登錄時強制告知相關法律,讓民眾得以在此安全的交換醫療器材或剩餘物資。
如果相關單位明知有這種市場需求,而大多數民眾真的不是故意違法,卻不幫忙解套,反而什麼都不做,等著專業檢舉達人找小民下手,坑殺節約資源、拿剩下物資交換減少開支或補貼家用的小民,豈不是不教而殺?
政府對醫療資源幾近不合理嚴格控管,看似為了管制醫療器材、產品的流通,其實真正受保障的是醫院、醫療產品通路,也就是保護財團而罔顧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有這樣的執法官員,不懂法律的百姓處境,實在令人唏噓。
健次(北縣新店/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