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十年以前,要是有人問我,如果要到荷蘭「居遊」,該選哪個地方為家園基地,我會毫不遲疑答道:「那還用說,阿姆斯特丹」。這會兒,再問我同樣的問題,答案卻會變成「不妨試試鹿特丹」吧。
前後答案不一致,有很多理由,有的客觀,有的就不怎麼客觀,甚且純粹是個人主觀的看法。
當個稱職的地陪
先來說說主觀的理由。凡是有感情有知覺的人,不管到了哪個地方,只要居住一段時間,經驗又不會惡劣到難以忍受,就不免就會對這塊土地滋生微妙的情感,我連去托斯卡尼和西南法各居遊不到一個月,都覺得和那兩個地方培養出精神上的連繫,何況是已半居半遊五、六年的這個荷蘭港都呢?
加以,如今我已算熟悉鹿特丹的點點滴滴,知道哪兒有好看、好吃、好玩、好買的。要是有朋友來居遊,只要他們有興趣、有意願,我都有把握當個稱職的地陪,不但可以伴隨著他們四處逛逛,參觀非去不可的風景名勝,還能帶著他們跨越觀光層面,走向更貼近真實生活面的鹿特丹。
說實在的,講到純觀光,阿姆斯特丹仍然是全荷蘭拔尖的城市,阿姆斯特丹的小橋流水、運河老屋和曲徑小巷之美,確是鹿特丹比不上的。然而阿姆斯特丹的美麗,卻為她帶來了太多的遊客,整個城市一年到頭各國觀光客不絕於途,特別是鳥語花香的春夏旺季,在觀光客趨之若騖的「水壩廣場」、「紅燈區」、「梵谷博物館」等熱門景點,往往是一副人潮洶湧、摩肩接踵的景象。這時的阿姆斯特丹美則美矣,但難免有點太觀光化了,少了一股實質的生活感。
於我,美麗的阿姆斯特丹是「遠足」或度個兩天週末假期的好地方,然而要我在那兒居遊超過一個星期,我可不幹,實在是太熱鬧,太飛揚,又太多遊客了。這種類似飄在雲上、純然虛幻的感覺,一定有人喜歡,卻非我所好。
反觀鹿特丹,古典美當然比不上阿姆斯特丹,卻有阿姆斯特丹觀光區缺乏的現代感和常民生活趣味。居遊者不同於走馬看花的觀光客,除了欣賞繽紛多彩的異地風光外,大概也想親身體驗在地生活的滋味,衝著這一點,鹿特丹應該是較理想的居遊基地。
流動的生活氣氛
以港口起家的鹿特丹,因為在二次大戰時遭受轟炸,市區被炸得幾近面目全非,大破反而促成大立,如今的鹿特丹有如浴火重生的鳳凰,到處洋溢著蓬勃的活力。比起古老的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有股新鮮且無畏的氣息,尤其在藝術創作上,有相當開放的氣氛,近年有不少荷蘭的前衛藝術家,就衝著這股生猛活潑的創造力,而紛紛遷居港都。
我有位朋友在荷蘭是小有名氣的多媒體藝術家,出身北方的他,住過阿姆斯特丹和以典雅著稱的烏特勒支,最後卻在南荷蘭省的鹿特丹落戶,在這兒從事他的創作,也在這兒建立了他的小家庭。
我問過他為何捨另兩個名城不住,而選擇鹿特丹當他的創作基地和家園。「阿姆斯特丹的確是很美的國際都會,烏特勒支則很優雅。」他回答說,「可是前者物價太高昂,又太觀光化,好像是為觀光業而存在的都市,我住在那裡老覺得心底浮浮的,沒有真實感。後者則比較像個省城,沒有國際都市的多元色彩,風氣偏保守、拘謹,較不利前衛藝術創作。還是鹿特丹比較理想,很國際化,種族和文化都很多元,而且因為本質上是個勞工階級城市,比較不拘小節,也不侷限主流,鼓勵創新,我覺得這的生活氣氛是流動的,不會死氣沈沈,這使得我的創意源源不絕的出現。」
這或許是朋友個人的意見,但這番話多少也說中我的心底。我之所以越來越喜歡鹿特丹,就是因為這兒的風氣自由開放,是個主流也好,非主流也好,各種文化都兼容並蓄的國際都市。
鹿特丹並不唯主流觀點是尚,還有另一個例子,那就是荷蘭最大規模的國際影展即誕生於此。一年一度的鹿特丹國際影展,向來以鼓勵新人、強調非主流為其宗旨,這個影展的風格其實正呼應著港都的城市性格。
客觀來講,就算只想走馬看花,鹿特丹也有不少可觀之處。二次大戰後,港都當局積極建設滿目瘡痍的市區,少數破壞較不嚴重的老建築物,好比市政廳、郵政總局等,都設法加以整建修補,恢復成原貌;不堪一修的,則索性徹底拆除,另起新樓。當局更放手讓各國建築師在這兒發揮創意,使得鹿特丹成為「現代建築試驗場」,呈現古老與摩登並存的面貌,每年都吸引對建築有興趣的遊客前來一遊。
世界級的景點
愛看現代建築的,除了非得一睹號稱最熱門景點的「立體方塊屋」公寓住宅不可外,還可以根據旅遊推廣單位規畫的三條路線,有系統的參觀這裡的現代建築。一條路線以市中心的建築為主;一條帶著遊客遊逛我居住的「南頭」區;另一條則以博物館建築群為主體,起點為市中心的荷蘭建築博物館,終點是「鹿特丹當代美術館」。
既愛現代風味也欣賞古典氣息的遊客,可以到市區西側靠馬斯河的台夫港,品味古老的風情。這裡原是台夫特城對外的港口,近四百年前,英國的清教徒便是從這裡揚帆前往美利堅新世界。現在的台夫港隸屬於鹿特丹市,從市中心搭捷運或電車,十幾分鐘就到了。
台夫特港的碼頭古意盎然,停泊了不少高桅帆船,我特別愛坐在碼頭邊的露天咖啡座,邊啜飲著啤酒或杜松子酒,邊欣賞這些古色古香的帆船,在我眼裡,它們可比流線型的人工材質遊艇耐看得多。
鹿特丹南邊還有個「世界級」的景點,就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小孩堤防」,那裡有十九座保存完好的老風車,自十八世紀中葉即在此佇立。小孩堤防位居鄉野,周圍相當空曠,冬季時分碩風野大,氣氛迷離,運氣好碰上飄雪的天氣,更有股清寂純靜之美。夏季時節到小孩堤防,則應該趁著風和日麗,沿著鄉間小路,悠悠蕩蕩地繞著十九座風車散步,以緩慢的速度,從容欣賞荷蘭的鄉村風光。
幅射狀的漫遊
鹿特丹的地理位置很方便,荷蘭重要的旅遊城鎮和景點,多半在公共交通系統可到達之處,旅遊者大可將鹿特丹當成據點,作輻射狀的漫遊。舉例來講,從這裡到阿姆斯特丹,車程約一個小時,還可以搭每小時一班的跨國火車,遠征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全程僅需兩個小時不到,大可早出晚歸,當天往返。
對精打細算的旅人來講,鹿特丹作為居遊地點還有個好處:這裡的住宿費用比阿姆斯特丹還便宜。以按週出租的公寓來說,條件類似的房子,阿姆斯特丹的房租比鹿特丹貴多了。兩地的交通和自炊費用差不多,但是說到外食或到咖啡館喝杯飲料的消費,鹿特丹還是便宜一點。
小鎮風光
想看看荷蘭的小鎮風光,一定要去台夫特和豪達這兩個從中世紀即屹立在南荷蘭省的老城。前者在鹿特丹西北方,後者在東北方,搭火車都僅需十幾、二十分鐘而己。這兩個小城要風景有風景,要古蹟有古蹟,要文化有文化,要風車有風車,還有好吃的東西、和善的市民,總讓約柏和良憶夫婦倆流連不己。
除了這些重要的觀光景點外,我以為鹿特丹最有趣的所在,是在那些尋常百姓出入的地方,好比露天市集、特色小店、個性小館和咖啡店,還有一般市民週末休閒愛逛的馬斯河濱大公園和湖畔森林公園。這些地方並沒有赫赫有名的名勝古蹟,卻有一股渾然天成的日常生活趣味,旅人來到這裡,可以看見荷蘭人是怎麼過生活,又怎麼在平淡無奇的日子當中,為自己找到小小的快樂。
迄今為止,來到鹿特丹的遊客仍以歐美人士居多,平日在港都街頭走動的東方面孔,多半是華裔移民。所以,本地人看到黃皮膚的亞洲人,會直覺以為對方是居民,而非遊客。
且讓我舉個實例,一直到現在,我走在阿姆斯特丹觀光區,還是會有好事者對我高喊Konnichiwa,他們一看到我的黃面孔,就認定了我是日本觀光客。而在鹿特丹的市集上和馬路邊,卻老是有攤販或愛現的青少年,對我亮出他們一百零一句的中文──『你好』(我確定他們只會這一句,因為倘若我有所回應,他們接下來就只說荷語了),這和荷蘭在多年以前曾有個教授華語的公視節目《你好》,或許脫不了關係,不過這也顯示出,這些鹿特丹人平常接觸到的東方人,顯然以華裔移民居多,因此自然而然地認為我必然是這裡無數的華人居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