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仗義直言,曾經是「記者」這行業特色,也是備受社會大眾重視的原因之一;然而隨商業導向鉗制了新聞自由,主流媒體記者有話難言之際,像朱淑娟這樣,為了暢所欲言,毅然離開主流媒體的公民記者,更顯得難能可貴。
朱淑娟一九九八年進入《聯合報》,二○○○年開始跑環境新聞;去年離職後,經營自己的部落格「環境報導:我還會留在地球」,持續關注、報導環境議題,「因對這條路線情有獨鍾,覺得有繼續發展的可能。」
放棄大報記者的光環,轉當相對沒沒無聞、不受重視的公民記者,朱淑娟自有她的道理:即使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危機已籠罩全球,但主流媒體普遍仍對環境新聞興趣缺缺,看過「環境報導」的網友和讀者,一定會對其中議題的廣度和深度驚嘆不已,甚至有記者同業稱之為「環境新聞的維基百科」,她也獲得去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的最佳訊息觀點首獎。
朱淑娟認為,走過威權戒嚴的年代、好不容易換來新聞自由,「但『自由新聞』卻不見了!」媒體跟特定政黨和利益團體逐漸搭起不正當的連結關係後,不管是造成高汙染耗能的石化工廠和科學園區擴建案、漏洞百出的農再條例和國土計畫法,任何爭議性高的議題和背後的來龍去脈,打開四大報卻一無所知,也激發朱淑娟到現場觀察、提供第一手資訊,並透過部落格發聲,讓這些議題能保持一定的輿論溫度。
「當一個記者,就是無時無刻要在現場觀察。」朱淑娟表示,因為自己曾接受長達十年的正規記者訓練,在離開主流媒體、「變身」公民記者時,在文字寫作等專業方面所遭遇的障礙較少,「但轉為公民記者,要再學習的領域是非常廣的。」朱淑娟說,離開《聯合報》後,感到部落格不能只有文字新聞,因此又去學攝影。
朱淑娟說,公民記者的熱情、理想,已為公民新聞打下良好基礎,但未來如何在公民新聞與主流媒體「拉扯」關係中開疆闢土,則須進一步發揮優勢、克服困境,「路很遙遠,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