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句語譯
娑婆世界有十種行善的法門,是其他淨土所沒有的。
經句出處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痴,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香積佛品第十〉
經句的智慧
維摩詰對香積佛國的菩薩們說這段話,意在表明於娑婆世界修行度眾一世可以得到的功德,比在其他佛國淨土修行百千劫的功德還要大得多。
這是因為在娑婆世界裡修行比在淨土更加困難,而在種種不易中,若還能饒益眾生,這樣的功德更加殊勝;此外,如:《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寶雲經》、《寶雨經》等佛教經典,也都提及在娑婆世界修行比淨土更加超勝的說法。
龍樹在《大智度論》裡說:「娑婆世界中,樂因緣少,有三惡道老病死,心生大厭,以是故智慧極利。彼間(即淨土)菩薩,七寶世界,種種寶樹,心念飲食,應意即得,如是生厭心難,是故智慧不能大利。」
因此即便娑婆世界的苦難多,但也提供修行者更多克服修行困難的機會。在這樣的地方發起修善行的勇氣,不受環境阻卻,這樣的修行心是很勇猛的。
而當維摩詰居士描述其他佛國所沒有的十種行善法門時,他不只要說給香積佛國的菩薩們聽,也要說給在娑婆世界的我們聽,因為這十種行善的法門,正是學佛的道路。
隨喜思維讀經句
維摩詰說的這十種行善的法門,若以其中的「以忍辱攝瞋恚」來說,尤其適合我們這個世界,因為我們的瞋恨心很強,需要修安忍,讓怨結不要愈結愈大。
釋迦牟尼佛曾轉世為東勝神洲的國王,當時有一位梵施王,對東勝神洲王的財富和國力心懷妒忌,便藉故侵略東勝神洲。
雖然東勝神洲王的國力強大,但是並不願意興起干戈,便以服飾佳餚迎接梵施王。
梵施王看到這番景象,瞋恨心頓時消失,心想東勝神洲王如此慈愛不爭,我應該要撤軍才對。
於是東勝神洲王便邀請他到王宮,跟他說:「梵施王,請寬貸我,我始終對您有著恭敬心,也希望您我彼此能成為誠摰的友人。」
梵施王則說:「您以安忍之弓,射出帶有無比功德的箭,摧毀了我的驕慢心,毀散了我的瞋恨心。」
後來,梵施王回到自己的國家,這兩位國王自此之後,擁有比過去更堅深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