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雲連,吉光開佛相;
二泉玉瀉,禪味得真如。
這是清代乾隆皇帝題江蘇省無錫市惠山惠山寺聯。
九峰蜿蜒如龍騰翔在相連的白雲中,顯現吉祥的光明,使人開悟佛陀的實相;二脈泉水如白玉傾瀉而下,在禪悟的滋味中,領會得永恆常在的實體、實性的真如智慧。
惠山在無錫市西郊,以泉水著稱於世,惠山泉有「天下第二泉」的美譽,也稱陸子泉,相傳因唐陸羽品題而得名。
清泉泡茶,茶味中品得真如的禪境。在精神境界上,禪講究的是清淨、修心、靜慮,進而求得智慧以開悟生命的道理,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淨的境界。有聯曰:
煮沸三江水,同飲五嶽茶。
茶香高山雲霧質,水甜幽泉霜雪魂。
幽借山巔雲霧質,香憑崖畔芝蘭魂。
鬥酒恣歡,方向騷人正妙述;
杯茶泛碧,庵前過客暫停車。
茶葉受到山巔雲霧滋養而增添幽質,茶香依憑著高山的泉雪、山崖的芝蘭來表現魂魄。在佛庵中共飲一杯浮泛綠碧的熱茶,是山水與人親暱的對話,使人身心得到暫時的安歇。飲茶中契入平靜、和諧、專心、敬意、清明、整潔、至高寧靜的心靈境界。
山僧活計茶三畝;
漁夫生涯竹一竿。
這副對聯見《四朝高僧傳》。
山僧只要三畝茶園,就可以維續生命的存在;漁夫只要一根釣竿,就有自足的生涯。
物欲太高,反而患得患失,徒添煩惱,於生存本身並無益處;把物欲降低,心靈才有更大的空間飛翔。
就佛家律制規定,出家人不得私有財產,但佛教卻不能沒有財產:比丘可以樹下坐,林中宿,巖間居,佛教卻需要有其中心所在。如果佛教道場有其生產事業,便能自給自足,無求於在俗的居士,且能弘揚法化,普濟人群。
唐代百丈懷海禪師(七四七│八一四)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學禪,並不單靠坐禪就可達到最高境界,必須要有活一天就修行一天的心意,沒有佛作佛行,就不算是禪的生活。
住在山上的禪僧種茶維生,也寄託禪僧佛作佛行的心願。勞動服務的茶園,便是禪師論辯參悟的道場。
百丈禪師《禪門清規》卷七說:「叢林以茶湯為盛禮。」茶是禪僧的飲料,也用來供佛。喫茶在叢林裡被儀禮化,成為茶禮。
禪林中有不同單位編組,各組有組頭。茶頭,是特別的役僧,專司佛祖靈前獻茶及眾生供茶、來客饗茶。禪師們在午後功課完了,喜歡喝一杯濃茶,由茶頭司供應茶水。
在語言文字的範圍之外有很大的天地,幾乎除了人為的語言文字世界以外,整個宇宙都是非語言文字的,整個宇宙都是解脫的大門,達道的人是不須借助語言,不管走路、喫茶或喫飯,都只能靠自己完成,凡事盡心盡力,毫不敷衍,那麼無論身在何處,都是真實生命的體現,表現出禪者人間化的性格。所謂「路一步一步地走;飯一口一口地嚼」。又有所謂「摘茶更莫別思量,處處分明是道場」。專心投入當下自己的工作,沒有一絲雜念,那麼步步是道場。
小住為佳,且喫了趙州茶去;
曰歸可緩,試同歌陌上花來。
這是清代樊增祥(一八四六│一九三一)題杭州九溪林海亭聯。
歇住些時是好的,暫且去喫碗趙州茶,品飲禪味也體會人生況味;回家路上可緩緩而行,試著一同來唱陌上花的歌,勿因歸心似箭而錯過了欣賞一路開放的春花。
「趙州茶」,唐代高僧趙州從諗禪師(七七八│八九七)的口頭禪是「喫茶去」,以此指引頓悟之法。
就近以茶指引頓悟之法的公案有很多。如僧問如寶禪師:「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飯後三碗茶。」又僧問谷泉禪師曰:「未審客來如何祇待?」師曰:「雲門胡餅趙州茶。」等。
日本愚堂國師(一五七六│一六六一) 說:「自笑十年行腳事,瘦藤破笠扣禪扉。原來佛法無多子,喫飯喫茶又著衣。」可見禪似茶,參禪如飲茶。
當代趙樸初曾題詩並書寫成條幅贈與茶事活動說:「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喫茶去。」
石鼎煎香,俗腸盡洗;
松濤烹雪,詩夢初醒。
這是揚州西園的濁清堂茶室聯。
用石質鼎爐煎煮香茗,將俗腸都完全洗淨了;茶湯沸騰的聲音像松濤作響、茶末飄浮像白雪一般,想要作詩的清夢剛剛醒來。
佚名題某禪寺聯:「松濤烹雪醒詩夢;竹院浮煙蕩俗塵。」
煎茶的聲音有如松濤陣陣,漂浮的茶餑好像積雪皚皚,作詩的興致和想要入夢的睡意都清醒了;碧竹幽篁的院子中飄浮著裊裊茶煙,好像把世俗的濁塵都蕩清了。
這副對聯也題作:「松濤烹雪醒詩夢;石鼎餐雲蕩俗腸。」
清茗可以洗塵心、開慧眼,進入到萬無一慮的禪境。
世俗之人名利熱衷,香茗得以完全洗淨,塵夢乍醒,詩興勃發,正因飲茶有利禪悟,是不必居山林,才能有出世之思。
表面上看,禪屬於哲學,詩屬於藝術,好像不相干。但它們都注重對宇宙本體的直覺,注重對人生充滿生機的領悟,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於是,二者便自然有溝通。
晚唐時期,禪與詩緊密聯繫起來。到宋朝,士大夫談禪成風,禪與詩更加緊密結合。如北宋末年的吳可〈學詩〉詩說:「學詩渾似學參禪。」金人元好問說:「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便是。有以禪喻詩,也有以詩入禪,日人鈴木大拙便說:「禪在詩中比在哲學中更容易找到它的表現形式。」
禪宗對中國文學影響極深,從如小詩一般的對聯便可見其端倪。在詩之外,禪宗對中國的小說、戲曲,也有影響。禪讓人找回迷失的心,禪為文學家觀照人生提供了一雙睿智的眼睛。
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爾我;
兩頭是路,喫一盞各自東西。
這是清代佚名題,河南洛陽古道某茶亭聯。
領悟四大皆空的道理,緣起緣滅,什麼情緣都不長久,何妨稍坐片刻,不要分你啊!我啊!這樣生疏;兩頭都有路可走,不管向前或回頭,何妨好好喫一盞茶後,瀟灑道別,各奔東西。
這副對聯相傳為一和尚與一商人,在茶亭中相飲時所對。詠萍聚之樂,人情之美,因茶結緣,有四海皆兄弟、無路不順暢的隨意放曠。
佛教認為地、水、火、風為物象世界的四大組合成分,但這都是因緣和合的幻象,終究不免於幻滅。人生情緣緣起緣滅,亦復如是。但相逢自是有緣,在聚散無常中,隨順任運,當下惜緣,也許伊人蹤跡已杳,但依然有茶香,有溫暖的人情留存心頭。
結語
風雲萬幻的人間,喝杯茶,暫時止住心頭熱惱,及時洗心求道,得無上清涼。從茶禪的智慧中學習生活壓力的解脫之道,沈澱日常的瑣碎憂慮,向克服死生憂懼之路邁進,從命運的束縛中解放自由。
在茶味中也能領會永遠、堅強、清淨的禪味,然後才能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構築出一個永遠如一的堅強自我。(下)酖酖節錄自《普門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