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症恐變重病 分際點難分辨 署長曾 譗越級豃 就醫 民眾更無所適從 應落實轉診、衛教
衛生署長楊志良日前又拋出「震撼彈」,點名四家醫學中心CMI(全國病歷組合指標)偏低,嚴詞重批「沒有資格成為醫學中心」。
面對層出不窮的醫療弊病缺失,署長之怒儼然成了「常態」,不知醫界會不會習以為常,是聽聽就好還是剉著等?確實,署長點出了問題,但更重要的對策呢?

冰凍三尺、沉痾難治,大醫院看小病是老掉牙的問題,但至今束手無策,要認真追究,掌管全國衛生大計、手握健保資源的衛生署難辭其咎,實在沒有生氣的資格。
民眾寧願多花錢到大醫院看診,不見得是「名醫」情結作祟,而是求「好」心切,楊署長應該用同理心去理解;至於大病或小病,分際點在哪、有無篩選機制?莫說民眾搞不清楚,恐怕衛生署也難以分辨,難怪民眾茫然無所適從了。
楊署長特別點名「看感冒」和「割痔瘡」兩種疾病是醫學中心「沉淪」的根源,似乎收治是「不務正業」,有辱「醫格」。關於這方面,大有討論空間。
首先,季節性流感極為普遍,一般民眾莫不視為輕疾小病,有人會圖方便,到藥局買成藥或指示用藥自我療治,一部分會到診所就醫,專程上大型醫院只為看感冒的應該不多;當然,老人或有慢性病的患者,若感冒一直沒好,甚至有惡化現象,為了「保險」起見,上大醫院進一步檢查,應該有必要。
再者,或許受「十男九痔」觀念的影響,楊署長認定痔瘡是小病,進而對醫院「割痔瘡」不以為然。殊不知,痔瘡屬直腸外科領域,某些大腸癌或直腸癌症狀,易被痔瘡掩蓋,常因缺乏警覺而延誤治療,不可不慎,更何況,一般診所能提供必要的醫療手術,甚至住院嗎?
台灣醫療方便舉世聞名,楊署長自爆曾因心悸等毛病,「直接」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看病,「並受到很好的照顧」,楊署長的就醫行為,暴露兩個問題,值得探討。
其一,他沒有先到基層診所求診,就「越級」就醫,有違「轉診」制度,如何要求醫院和民眾遵守?其二,楊署長貴為全國醫療院所的「上級長官」,他不論到小診所或上大醫院,非但不會有醫療「三長兩短」的困擾,甚至可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這是人情之常,民眾不會「嫉妒」,但他應該反思的是,一般民眾就醫能否享有和他一樣的「待遇」?
當今急重症醫療失衡,與其責怪大醫院「小」格局,不如先以身作則,落實轉診制度,好好教育民眾如何就醫。
魏杏林(雲縣北港/醫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