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藝術中的飛天,不長翅膀,飄曳著衣裙,借助雲彩凌空翱翔,因此多繪在窟頂藻井、佛龕上沿、佛背項光或佛傳故事人物的頭上,以歌舞香花等供養諸佛菩薩。

飛天貌似天女,又帶有神性,身分令人好奇,祂其實是「乾闥婆」與「緊那羅」夫妻的複合體。乾闥婆又稱「天歌神」、「香間神」,身上香氣四溢,為佛獻花、供寶,棲身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為「天樂神」,在佛國奏樂、以歌舞供佛。他們總是形影不離,後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
佛陀德廣大,堪受人天供養,《普賢菩薩行願品》云:「以諸最勝妙華鬘,妓樂塗香及傘蓋,末香燒香與燈燭,我以供養諸如來。」
佛陀過去世是種下什麼因緣,而有樂音舞蹈之殊勝供養?《撰集百緣經》中寫到:佛陀常受乾闥婆妙樂供養,令諸比丘讚歎卻又百思不解,於是請佛解開疑惑。
佛陀說:久遠前有位正覺佛,帶領諸弟子到梵摩國教化。正覺佛於樹下,結跏趺坐,入火光三昧,天地大放光明。當時,梵摩國王與群臣出城,見此情景生起大歡喜心,於是命諸宮女來到樹下,演奏種種美妙音樂供養正覺佛及弟子們,還請入宮中接受供養。
當時的梵摩國王就是我的前身,因為以音樂及美饌佳餚供養正覺佛,所以後來無量世中,乃至這一世出家成就佛道,也受到妙樂供養。
佛教初傳入時期,曾將壁畫飛天與道教的飛仙,混而為一。但隨著佛教深入發展,兩者在藝術形象上互有融合,但定義上,飛天一詞為敦煌所專屬。
敦煌莫高窟四百九十二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今日,許多敦煌舞蹈就是源自敦煌壁畫上的飛天,舞姿婀娜、曼妙優美,卻不失高雅莊嚴。